食道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正确认识粪便检查的临床价值
TUhjnbcbe - 2020/6/5 14:41:00

(导读)半个世纪以来,《临床检验规程》关于粪便检验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改动,检索近二十年来的文献,粪便检验的文章也很少。以下就笔者从事临床与临床检验工作的经验和文献的总结,与同行共勉。

粪便常规检查是临床三大常规之一,具有无创经济的特点,易于为患者接受。由于近些年来卫生条件的提高和医学的进步,粪便常规检查逐步失去了其重要的位置。同时,检验科各专业均实现了自动化,唯有粪便检查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加上粪便标本的气味等原因,粪便检查备受冷落,导致大量患者的误诊。不仅仅体检中心很少开展粪便检查,医院、医院开展的较少,甚至医院对粪便检查也不够重视。

随着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为粪便检查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广大医务工作者应正确认识粪便检查的临床价值。粪便检查对(一)胃肠道肿瘤,(二)病*性腹泻,(三)肠病*感染,(四)消化道传染病,(五)消化道寄生虫等疾病的诊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胃肠道肿瘤:

胃肠道肿瘤中的食道癌,胃癌,肠癌均为常见肿瘤,目前粪便检查是唯一可以早期发现而且经济的检查手段。而肠癌又是目前唯一可以在良性期可以发现并根治的肿瘤。年美国《内科学年鉴》发表文章报道,粪便免疫化学检查对结直肠癌的总体诊断率准确度可达95%。

1,粪便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联合检测

粪便隐血是当今胃肠道肿瘤普查中使用最广泛而且评估最多的一项试验,并且具有快速简单、无痛苦、便于反复应用等显著优点。对于一个反复多次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的患者,无论年龄与性别,都应该进一步做胃肠道肿瘤的排查。

血红蛋白在消化性溃疡时阳性率为40%~70%呈间断阳性,消化道癌症时阳性率可达95%,呈持续阳性。其他各种疾病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均可呈阳性反应。

血红蛋白可检出下消化道任何部位的出血,而转铁蛋白能检出上消化道的出血,因上消化道的出血经消化酶作用后,其红细胞基质尽被消化,不再有免疫反应。因为转铁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在健康人的粪便中几乎不存在,而在消化道出血时的粪便中大量存在。同时转铁蛋白稳定性明显高于血红蛋白。针对上消化道出血,在检测Hb的同时检测Tf,能够减少假阴性结果的出现。用两种免疫学方法同时检测两种抗原,能够起到互补作用。

文献报道: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以下简称胶体金法)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60.4%,下化道出血的阳性率77.6%;转铁蛋白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以下简称转铁蛋白法)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82.3%,下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66.4%;联合检测法(血红蛋白与转铁蛋白两次同时检测,有一项阳性即为阳性)检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90.8%,下消化道出血的阳性率为97.6%。结论粪便转铁蛋白检测在上消化道出血中有较高的检出率;Hb与Tf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阳性检出率。

当血红蛋白被破坏时,将转铁蛋白作为补充检测手段,是临床判断是否存在出血最有价值的方法。这对鉴别消化道出血部位,也有临床意义。

1.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出现微量出血可能是唯一的症状,因此便隐血检测是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的唯一有效手段。

2.建议临床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连续检测三次便隐血,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3.建议选择敏感度适当的产品,尽可能减少假阳性率。

4.建议使用不同方法联合检测便隐血,以减少假阴性的出现。

粪便钙卫蛋白检测

钙卫蛋白(CPT)最早由Fagerhol[1]于年从中性粒细胞中分离,并命名为L1蛋白,后因发现其结构中含有钙并有抗微生物的特性而命名。由两条重链14和一条轻链8非共价结合形成异二聚体,每条链可结合两个钙离子;并具有鳌合锌离子的能力而具有抗热性。钙卫蛋白是一种杂合性的钙结合蛋白,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具有抗蛋白酶活性,在肠腔和外界环境中长期保持稳定,不被各种酶和细菌破坏;是中性粒细胞和活化的巨噬细胞胞质中重要的蛋白质,可以作为急性炎性细胞活化的标志物[3];其在粪便中极其稳定,优于以往的粪便标志物[3]。国外研究显示UC活动时粪便中钙卫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能动态反映UC活动性变化,活动期的组织学改变呈现出急、慢性炎症共存的特征,中性粒细胞被认为是区别UC急性与慢性炎症的关键指标[4]。钙卫蛋白对腺瘤的敏感性为55%,而FOB对腺瘤的敏感性仅为10%,钙卫蛋白检测对于早期发现腺瘤具有更高的价值,由于腺瘤的恶变期为5-7年,腺瘤是唯一可以在恶变前可以检查到的肿瘤,检测钙卫蛋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文献报道:1、在常见大肠慢性器质性疾病(大肠癌、大肠慢性炎症、1.0CM以上大肠腺瘤)中,粪便钙卫蛋白水平显著高于IBS和正常对照;粪便钙卫蛋白检测的敏感型73.2%,一致率81.7%,特异性92.5%,有望用于大肠慢性器质与非器质性疾病的鉴别。

2、对于大肠慢性炎症患者,粪便钙卫蛋白检测敏感性优于FOBT、ESR、CRP。对于大肠癌患者,粪便钙卫蛋白检测敏感性优于FOBT、ESR、CRP及CEA;如果用粪便钙卫蛋白作为大肠癌序贯筛查的初筛指标,将会优于目前常用的FOBT。

3、对于鉴别与IBS症状相似的常见大肠器质性疾病(大肠癌、大肠慢性炎症),粪便钙卫蛋白检测的敏感性88.3%,一致率90.4%,优于FOBT、ESR、CRP及CEA;特异性92.5%,优于ESR、CRP。在IBS诊断前排除与IBS症状相似的常见大肠器质性疾病时,粪便钙卫蛋白作为无创指标,优于FOBT、ESR、CRP、CEA,有望代替目前的有创检查。

粪便钙卫蛋白在粪便中非常稳定,检测能够较准确地区分肠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而且在鉴别IBD和大肠癌方面同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结肠镜相比,具有简便、经济、无创性等优点,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结肠镜检查的痛苦,弥补患者不能随时复查的不足。同粪便潜血相比较,粪便钙卫蛋白可以定量检测,能发现早期不出血病灶,而且结果不受全身情况、饮食成分、一般药物及营养支持治疗的影响。对于已经确诊的病例的病情监测,评价药物疗效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粪便CEA检测

消化道肿瘤患者粪便CEA明显升高,消化道良性疾病不升高。血清CEA对肠癌的诊断基本没有价值,而粪便CEA在肠癌病人中有明显的变化。

李永明发表于《癌症》的研究结果:以5微克为临界值,粪便CEA诊断大肠癌,阳性率76.9%,假阳性率12.8%。粪便CEA检查是一个较好的消化道肿瘤筛查指标,优于血清CEA和FOB(国际肿瘤学杂志)。

姜涛报告CEA、TAG-72联合检测大肠癌敏感度80.11%,特异度70.59%,准确度81.13%,假阳性率29.41%,假阴性率13.8%.结论粪便中CEA和TAG-72联合检测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并可增加敏感性和特异性.

总结:

检查粪便CEA对于诊断肠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而检测血清CEA对诊断肠癌基本没有价值。

粪便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粪便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元凶。HP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食物,餐具,粪口等途径传播。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幽门螺旋杆菌定为I类致癌原。

人的胃粘膜上皮细胞1-3天更新一次,在更新过程中,这些上皮细胞以及表面的幽门螺旋杆菌脱落后随粪便排出,可以在粪便中检测到HP抗原。人感染HP以后最早可以在感染后1-3天即可在粪便中检测到HP抗原。

检查HP抗原与呼气试验比较,无同位素污染,成本低、便于操作,老人和婴幼儿也可以检查。

血清学方法是用来检测抗体水平,由于是IgG抗体,感染后半年才可以检测到,而根治后血清中抗体仍维持很久,不能反映Hp的现症感染,更不能用于疗效的观察

荷兰与澳大利亚的学者发表在《AmericanJournal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的文章报道:HP可能是诊断壬辰剧吐的重要标记物。

HP相关性胃炎与抑郁症的关系相关报道越来越多。研究结果显示,合并HP感染的抑郁症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高于非HP感染的抑郁症患者,初步说明HP感染与抑郁症有关联性。

总结: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生必须重视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是患者得到准确,及时的治疗。

研究进展

Adnab.9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其升高是对腺瘤细胞膜抗原的拮抗反应,结肠新生物上皮存在Adnab.9,染色表明将来很可能进展成大肠癌“引元”等,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研究粪便中Adnab.9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发现例大肠肿瘤患者中Adnab.9阳性率63%(其中大肠癌59%和腺瘤83%),炎性肠病33%,增生性息肉0,对照组10%。因此认为Adnab.9对大肠癌筛查是一个有前途的标志物,尤其对腺瘤有较高的敏感性。

人大部分体细胞都不表达端粒酶(Telomerase);而恶性肿瘤中端粒酶却能被重新激活而使细胞获得永生化。骆成玉等研究了43例大肠癌患者粪便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结果62.8%的大肠癌患者阳性表达,且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肿瘤部位均未见显著相关;粪便端粒酶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2.8%,95.7%和96.4%。提示检测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可能是筛查大肠癌的新手段。

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与肿瘤发生,进展和转移相关。Kanaoka等检测粪便中COX–2mRNA及CEAmRNA,结果COX–2mRNA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而CEAmRNA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和5%。COX–2mRNA在4例DukesA的患者中检出或3例,14例B期检出13例,11例C或D期检出10例;7例近端大肠癌检出5例,22例远端大肠癌检出21例,说明COX–2mRNA特异性优CEAmRNA,且与肿瘤大小,分级和位置无关。提示粪便COX–2检测诊断大肠癌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一个筛查大肠癌很有希望的标志物,但是需要大样本去评价。

肿瘤M2型丙酮酸激酶(TumorM2pyruvateki–nase,TUM2.PK)作为丙酮酸激酶的一种同工酶,在正常细胞中主要以四聚体形式存在;而在肿瘤细胞中,由于合成代谢的需要,M2–PK大量表达并转变为主要以二聚体形式存在,这种二聚体形式的M2–PK则被称为TUM2.PK。Ewald等报道粪便TUM2–PK检出大肠癌敏感性77.9%,特异性74.3%~83.3%。腺瘤敏感性45.9%,如果腺瘤直径﹠gt;25px,其敏感性增至61.1%。此外,Vogel等比较了化学法FOBT,免疫法FOBT和TUM2–PK检出大肠癌情况,发现虽然TUM2–PK特异性较低(分别为89%,94%和72%),但是对腺瘤的敏感性(48%)明显高于其他两者(分别为10%和19%)。最近Tonus等研究粪便中TUM2–PK,发现对照组42例中39例﹠lt;4.0KU/L(特异性93%)。而实验组TUM2–PK浓度中位数分别为结肠癌23.1KU/L,直肠癌6.9KU/L,结直肠癌14.7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与肿瘤Duke’s分期和TNM分级相关;诊断大肠癌总体敏感性78%,且从T1的60%上升到T4的%,从Duke’SA的60%上升到Duke’SD的90%,因此粪便中TUM2.PK检测是筛查大肠癌一个合适的指标。

ExactSciencesCorp开发了粪便DNA(Stool-basedDNA,sDNA)筛选试验,用于检测和结肠癌相关的DNA标志物。年12月向FDA提交制造模块,年2月向FDA提交分析模块,年6月提交了临床模块。医疗器械咨询的分子和临床遗传学小组(MolecularandClinicalGeneticsPaneloftheMedicalDevicesAdvisory)年3月27日一致同意ExactSciencesCorp公司的以粪便检测为基础的大肠癌早期筛查项目“Cologuard”。这一项目技术上采用粪便免疫化学试验(FIT)的方法检测β-actin和血红蛋白,加上粪便DNA检测,包括KRAS基因突变,NDRG4和BMP3基因甲基化检测。通过对例无症状普通风险者的粪便检测,结果发现65例结肠癌(占参加者的0.7%),例肠道25px的大息肉(占参加者的7.6%)。所有参加者均进行结肠镜检查。与结肠镜检查对照,粪便DNA检测共检出92.3%的大肠癌,69.2%的大息肉;FIT共检出73.8%的大肠癌,46.2%的大息肉。论文发表在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Mar19.(MultitargetStoolDNATestingforColorectal-CancerScreening.)此类研究在国内还未见公开报道。

总结:粪便免疫化学检查胃肠道肿瘤是高效经济的检测手段,但目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FOB,Tf等检查项目缺乏行业标准,各试剂厂家标准不一,同一个标本不同厂家的试剂盒会做出不同的结果。例如北京某试剂厂家FOB产品临界值为0.2ug/ml,而杭州某试剂厂家的FOB产品临界值为0.1ug/ml.欧美一些国家则使用0.05ug/ml做为临界值。各个厂家的采样方法也不一样,由于FOB在粪便中是不均匀分布的,不同的采样方法结果也会差异很大,我们国家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适宜标准。

粪便转铁蛋白,粪便钙卫蛋白均已进入国家发改委临床检验收费目录,但绝大多数省份还没有收费标准,一些新的项目进入收费系统则更加困难。影响了临床开展的积极性。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许多医生和检验人员希望试剂盒能提高准确率降低假阳性率,受此影响,试剂厂家均把临界值定的较高,导致部分患者失去了早期诊断的机会。笔者认为,粪便免疫化学检查是做为筛选试验而不是做为确诊试验使用的,应尽可能的选择适当的临界值,提高检出率;对于连续阳性的患者,可以做进一步的检查。

二,病*性腹泻:

病*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待症状,病程短,病死率低。各种病*所致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与急性胃肠炎有关的病*种类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研究较多的是轮状病*(rotavirus),腺病*和诺如病*等。轮状病*,腺病*,诺如病*等占腹泻比例约60-70%以上。

轮状病*是病*性胃肠炎中最常见的一种。普通轮状病*主要侵犯婴幼儿,而成人轮状病*腹泻则可引起青壮年胃肠炎的暴发流行。

患者与无症状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急性期粪便中有大量病*颗粒,病后可持续排*4~8天,极少数可长达18~42天。

轮状病*感染占婴幼儿腹泻的48.4-77.1%

腹泻急性期,菌群紊乱发生率:轻度42%,中度8%,重度6%

18%的患者激发感染

治疗主要依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辅助治疗主要有口服益生菌和免疫球蛋白二类

益生菌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缩短病程,但可以减少继发感染

部分患儿肠道菌群紊乱会延续至腹泻消退后3-5天

口服抗轮状病*免疫球蛋白具有良好的疗效

抗轮状病*SIgA(分泌型IgA)的产生于腹泻程度及病程息息相关

口服SIgA对内源性SIgA生成的影响未见报道

SIgA在病程的前三天缓慢上升

特异性SIgA峰值的生成时间是第5天,与病程相符

鉴于以上资料

定量检测粪便轮状病*和特异性SIgA含量:

可以观察患者病情的进展

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可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用药

肠道菌群紊乱缺乏实验室指标,可以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总结:

病*性腹泻病原体的确定,可以指导医生用药,对于没有继发感染的患者,可以不使用抗生素。对于继发感染的患者和肠道菌群紊乱的患者,病程会延长。虽然病*性腹泻没有特效的治疗方式,但确诊对于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肠病*感染:

肠道病*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柯萨奇病*(Coxsackievirus)、致肠细胞病变人孤儿病*(enterocytopathichumanorphanvirusECHO简称埃可病*)及新型肠道病*共71个血清型,本属病*感染分布广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脊髓灰质炎已有专章论述,本节介绍除脊髓灰质炎病*外的肠道病*外的肠道病*感染。

肠道病*属病*引起的传染病。临床表现轻者只有倦怠、乏力、低热等﹐重者可全身感染﹐脑、脊髓、心、肝等重要器官受损,预后较差,并可遗留后遗症或造成死亡。本类疾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热带和亚热带全年都有﹐在温带夏季多见﹐在温暖﹑潮湿﹑卫生条件差﹑人群拥挤的地区发病率高。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儿童较多见。有些病*的感染常发生流行,不同年份的流行可由不同种﹑型的病*引起﹐有些病*感染的流行有周期性。

病原体:肠道病*包括脊髓灰质炎病*﹑库克萨基病*和在人类肠道致细胞病变的孤儿病*(ECHO病*)。年国际病*命名委员会将这些病*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科的肠道病*属。在上述已命名的3种肠道病*的67个型别以后发现的肠道病*﹐都按肠道病*序数编号命名﹐即68﹑69﹑70﹑71﹑72型肠道病*等。

肠道病*颗粒小﹐呈20面体﹐直径24~30nm﹐不含类脂体﹐核心有单链核糖核酸﹐耐乙醚和其它脂溶剂﹐耐酸﹐对各种抗生素﹑抗病*药﹑去污剂有抵抗作用。多数病*在细胞培养中产生细胞病变。

肠道病*通常寄生于肠道﹐仅于少数情况下﹐进入血流或神经组织。正常的病*携带者不多见﹐隐性感染甚为普遍﹐人受染后出现临床症状的也是少数。

流行病学:~年﹐70型肠道病*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在世界很多地区发生﹐首先在非洲加纳开始﹐以后波及非洲其它地区。年在东南亚﹑印度﹑日本﹑新加坡等地多次发生大流行﹐涉及百万人﹐年在欧洲的南斯拉夫和法国等地有几次小暴发流行。年再度在亚洲和非洲流行﹐并蔓延到加勒比海地区﹑南美洲北部﹑中美洲和美国迈阿密等地。年代﹐中国也发生几次流行。

传播途径:人是人肠道病*的唯一自然寄主﹐病*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通过手指﹑餐具和食物)传播扩散。感染者的咽部和肠中有病*存在﹐从粪中排病*的时间较长﹐可持续几周。粪-口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偶然也可以通过飞沫传播。病*在污水中存活的时间甚长。

临床表现:发病及临床表现人食入病*后﹐经过7~14日﹐存在于咽部和肠道淋巴样组织的病*﹐经血流进入单核吞噬细胞中增殖﹐最后达到靶器官(如脊髓﹑脑﹑脑膜﹑心﹑肝﹑皮肤等)﹐在不同的器官中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70型肠道病*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多突然发病﹐有严重的眼痛﹑畏光﹑视力模糊﹑结膜下出血﹐出血程度从小的出血点到大块出血。10日内完全恢复。可以伴发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急性腰脊髓脊神经根病﹐该病多见于成年男性﹐在眼病几周后发生。主要症状类似脊髓灰质炎﹐可导致瘫痪和肌萎缩等后遗症。另外一种并发症是面神经瘫痪。71型肠道病*主要引起手-足-口病及无菌性脑膜炎﹐72型肠道病*可引起甲型肝炎。

肠道病*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情轻重差别甚大。同型病*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候群,而不同型的病*又可引起相似的临床表现。

(一)呼吸道感染埃可病*及柯萨奇病*的很多型均可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常见,也可引起婴儿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肠道病*68型可引起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二)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A群及B群病*引起,埃可病*引起较少。本病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但以夏秋季多见。传染性很强。潜伏期平均4天左右,表现为发热、咽痛、咽部充血、咽部有散在灰白色丘疱疹,直径1~2mm,四周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黄色溃疡,多见于扁桃体、软腭和悬雍垂。一般4~6日后自愈。

(三)出疹性疾病又称流行性皮疹病(epidemicixanthemata),柯萨奇病*及埃可病*均可引起。多见于婴儿及儿童,成人较少见。潜伏期3~6天。出疹前多有上呼吸道症状如发热、咽痛等。皮疹于发热或热退时出现,呈多形性,有斑丘疹、斑疹、猩红热样皮疹、风疹样皮疹、疱疹及荨麻疹样等。不同形态的皮疹可同时存在或分批出现。可伴有全身或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肿大。

(四)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A5、9、10、16型引起,尤以A16多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传染性强,可暴发流行或散发。初起低热、厌食、口痛等。口腔粘膜出现小疱疹,后破溃形成溃疡。多分布于后舌、颊及硬腭,亦可见于齿龈、扁桃体及咽部。多同时在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偶见于躯干、大腿及臀部。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较水痘皮疹为小,2~3日内吸收,不留痂。预后良好,但可复发。有时可伴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等。

(五)脑膜炎、脑炎及瘫痪性疾病柯萨奇病*A群、B群和埃可病*的许多型以及肠道病*71型均可引起此类疾病。

诊断:依赖于检测病原和抗体。这些病*可以存在于粪﹑血液﹑脑脊液﹑脊髓﹑眼结膜分泌物以及咽部﹑脑﹑心﹑肝和皮肤或黏膜的病变部位。可用组织培养法或动物接种法分离病*﹐然后用相应的抗血清鉴定。检测抗原的快速和灵敏的方法有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和核酸杂交法等。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滴度﹐若有4倍以上升高﹐即可以确诊﹔方法有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等。

治疗: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采用对症治疗﹐大部分病人可以恢复。

预防: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效果甚佳。但是对其他肠道病*感染尚缺少特异的控制方法。婴幼儿应避免与急性发热的病人密切接触﹐注射γ-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总结:肠病*感染后很少出现肠道症状,主要是全身症状:发热/皮疹常见,病*性脑膜炎,病*性心肌炎,病*性脊髓炎,新生儿感染,出血性结膜等。许多儿童感染仅见发热,夏秋季儿童发热约50%是肠病*感染引起的,容易误诊,误诊后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鉴于检查方法的局限性,临床没有成为常规检查,应引起相关部门的和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

四,消化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常见的主要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型肝炎等,往往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国家对消化道传染病足够重视,发病率也在逐步下降,但仍需要更加快速便捷的检验方法,在发生疫情的第一现场,快速的做出诊断。

五,消化道寄生虫:

寄生虫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疾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寄生虫有二千多种,人类寄生虫有种,中国寄生虫感染者约有八千万人,与人类消化道疾病有关的寄生虫有70多种。能在消化系统寄生,或在完成其生活史过程中,需途经或暂居消化系统,甚或虽然并非主要寄生在消化系统,却因全身性症状引起消化系统反应(例如:恶性疟疾),从而引起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的虫种,分列如下:

原虫:恶性疟原虫、刚地弓形虫、蓝氏贾第毛滴虫、迈氏唇鞭毛虫、肠内滴虫、人毛滴虫、克氏锥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脆核双阿米巴、波列基内阿米巴、贝氏等孢子虫、肉孢子虫、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微孢子虫、结肠小袋纤毛虫等。

蠕虫:日本血吸虫、肝片形吸虫、巨片形吸虫、姜片虫、棘口吸虫、枝双腔吸虫、并殖吸虫、猫后睾吸虫、

昆虫:肠胃蝇、暨螯蝇、无厕蝇

蓝氏贾第鞭毛虫

痢疾阿米巴

隐孢子虫

血吸虫

链状带绦虫

蛔虫

寄生虫学几乎涉及预防及临床所有学科,寄生虫学作为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大一或大二学习,寄生虫在人体的生活史段对人体的影响、致病机制、流行病学等,寄生虫病的临床缺乏深入的介绍,与临床课程脱节。临床工作者对寄生虫感染认识不足,容易忽略,导致误诊。

以下介绍部分常见并容易误诊的寄生虫:

(一)蓝氏贾第鞭毛虫

主要寄生于小肠

粪口传播

临床类型:

1)肠炎型,急性与阿米巴痢疾相似

2)胆道感染型

3)肝炎型,肝功能损害

4)阑尾炎型,与普通阑尾炎相似,阑尾有炎症。

5)胃炎型,慢性胃炎病人易漏诊

实验诊断

粪便检查滋养体或包囊

十二指肠引流检查滋养体

小肠活体组织检查

免疫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

粪便检查滋养体或包囊是最简单可靠的方法

感染者粪便中的包囊具有出现1-2天后消失几天,再出现几天的规律

应隔天检查大便,连续3次以上

流行与防治

世界性分布

我国分布广泛

夏秋高发

儿童高发,5-9岁

家畜和野生动物也常为宿主

治疗首选甲硝唑

(二)痢疾阿米巴

主要寄生于肠道,可侵入肝、肺、闹、泌尿生殖道和皮肤等

经口感染

分为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二种类型

肠阿米巴病根据病情迁延分为

急性阿米巴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

肠外阿米巴以阿米巴肝脓肿多见,肺脓肿少见。

实验诊断

粪便检查是最有效的手段

生理盐水涂片查活动的滋养体

直接涂片典染色查包囊

新鲜的粪便立即检查(25-30度以上)

需多次检查,一次粪检的检出率最高为50%以上。

粪便或脓培养

组织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有很大的价值,减少漏诊和误诊

流行与防治:

世界性分布,中东较多见

我国肝脓肿发病率高于肠阿米巴病

肠腔内阿米巴感染:双碘喹啉

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甲硝唑

(三)隐孢子虫

隐孢子虫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最常见的6种腹泻病之列

寄生于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广泛存在于动物中

经口传播,动物可感染人

临床表现主要呈水样腹泻,日水泻粪便量3-6L,最高达17L

凌晓明报道:慢性腹泻病人,应将隐孢子虫卵囊镜检列为常规检验项目

陆绍红报道:医院腹泻儿童隐孢子虫感染率10.4%

实验诊断:

粪便、呕吐物和痰直接涂片卵囊,直径为2-5微米

金胺-酚染色法

改良抗酸染色法

金胺-酚染色-改良抗酸复染法

复查治疗后的病人可采用集卵法

免疫学方法

免疫荧光染色敏感

计算机自动识别(水中)

流行与防治:

世界性分布

动物宿主70多种

多发2-5岁幼儿

腹泻患者检出率0.9-13.3%

无特效药,必须重视

综合治疗可以治愈

常用抗生素和抗原虫药物大多无效

(四)血吸虫

种,分别是日本、埃及、曼氏、间插、湄公、马来血吸虫。

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

慢性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

异位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继发阑尾炎占阑尾炎发病总数的10-30%

实验诊断:

粪便沉淀查虫卵

粪便孵化法查毛蚴

二种方法是确诊依据

临床可疑,粪检阴性者,可行结肠镜检查

免疫学检查有辅助诊断价值

流行与防治:

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江西、二湖等地

有钉螺的水体是必要的传播途径

治疗首选吡喹酮

(五)链状带绦虫

人不仅是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

造成的危害很大

临床表现:

人体寄生的猪囊尾蚴可由1个到数千个不等

可以寄生于人体所有的组织和器官

实验诊断:

粪便中有白色带状结节

粪便涂片找虫卵

肛门拭子找虫卵

皮下结节活检

免疫学检查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行与防治:

世界性分布

治疗用吡喹酮,中药槟榔南瓜子合剂

(六)蛔虫

常见的人体消化道寄生虫

全球最多有十亿感染者

寄生于小肠

粪口传播

临床表现

粪便找虫卵

流行与治疗

热带亚热带多

治疗用驱蛔灵

沈一平推荐阿笨达唑

王夏虹报告阿苯达唑有副作用

近年来报告伊维菌素治愈率%

(七)正在出现的几种寄生虫

国内外陆续发现一些人人体有害的寄生虫,有些虽然早已经发现但被重新认识,这些寄生虫被统称为正在出现的寄生虫(emerhingparasiticdiaseases)

1,人芽囊原虫

3种类型虫体:空泡型、颗粒型、阿米巴型。

多数虫体大小为6-15微米

多数学者认为致病力较弱

徐凤全报告,病人起初多被误诊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

由于未得到及时治疗,致使病程迁延长达2年以上

实验诊断:

粪便标本涂片镜检或碘染色法镜检

需在高倍镜下计数每个视野虫体数目

可流行与治疗

近几年报道我国腹泻人群检出率8.5-18%

梁文青报道年龄最小者为一个月婴儿,多为慢性或迁延型腹泻

多数患儿有宠物接触史疑者培养后以Trichrome染色后,再镜检

2,卡耶环孢子虫

年发现

年后陆续有人报道

年证实,并命名为环孢子虫

新鲜粪便标本涂片可见卵囊圆形

直径8-10微米,双层囊壁,内含一个直径6-7微米的淡绿色桑葚胚。

纳米激光照射下可见外壁呈现强烈的蓝色光环或致密的自发性荧光

3,微孢子虫

年首次报道

年后,随着HIV引起重视

临床表现

常见于慢性腹泻的艾滋病男性同性恋患者

少数见异性恋的女性

渐进性

可持续一个月以上

还可以引起胆管炎,角膜炎,肝炎,腹膜炎等

实验诊断

主要依靠粪便或肠道上皮细胞组织活检发现虫体

便标本中,微孢子虫与隐孢子虫鉴别困难

组织切片中,微孢子虫局限在肠绒毛的长细胞内,隐孢子虫位于肠绒毛表面和肠腺窝中

免疫荧光抗体实验

PCR

流行与防治

国外报道15-27%的艾滋病病人腹泻时微孢子虫感染

电镜检查发现30%的艾滋病人肠道组织活检发现微孢子虫

无有效药物

国外有报道阿苯达唑对该虫的发育期有效,对孢子期无效粪便混匀过滤离心后涂片染色

总结:

重视寄生虫感染引起的消化道疾病

寄生虫感染所致的消化系统疾病颇为多见

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必须排除寄生虫感染

尤其患者血液是酸性粒细胞增多时要注意

通过询问病史,全面体检,结合实验室检查

全面分析和鉴别诊断

对症治疗,尽早解除患者病痛

传统粪便常规检查的临床价值评价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粪便常规检查现状:

粪便常规项目内容包括外观和镜检。

外观:有颜色、性状、气味等检查,这几项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完全依靠医生的经验做出判断,另外,气味等检查不符合现代医学生物安全的要求,目前还没有经济简单的一次可以分析几千种气体的传感器,靠检验人员的鼻子判断粪便的气味,显然已经脱离了现实。

镜检:生理盐水涂片法。由于方法学粗略,检出率低,一般只能检出数量较多的红白细胞,寄生虫则由于极其复杂,检出率极低。

工作量巨大。检验规程要求每个标本观察三张涂片,全视野观察目前的实医院每天几百个标本,收费2-3元不等,按照检验规程操作,每个检验人员每天最多仅能检查20-30个标本,医院不可能有那么多检验人员每天进行粪便常规的检查。

质量控制欠缺。普遍的主观认识浅薄:实验方法粗劣,质量标准苍白;标本采集随意、送检迟延等;而检测人员也因工作量大及标本物性而趋于应付,均造成了人为的漏检。而临床的不重视,致使学习机会少,探讨提高也成了问题。对策与展望:

粪便免疫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质谱技术等现代生物学技术在粪便检查中的应用,将会逐步改变目前粪便检查的现状,精准的定量或定性诊断将给临床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数据。正确认识粪便检查在临床中的现状、摈弃不合实际的观点,将有助于提高粪便检查在医学诊疗中的应用价值;科研、教学及临床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将促进粪便检验技术快速发展,使其体现出其应有的临床价值,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1
查看完整版本: 正确认识粪便检查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