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名医名方清热燥湿和胃汤主治慢性胃炎消化
TUhjnbcbe - 2020/11/16 19:40:00

清热燥湿和胃汤清热燥湿,健脾和胃;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酸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证属湿热阻滞脾胃者,均可应用。

陶汉华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并完成国家及省自然基金课题多项。师从山东中医药大学建校“九老”之刘献琳教授,从医40余年主要研究仲景学术思想及中医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对于温病学亦研究颇深。

组成:黄连、栀子、枳实、竹茹、木香、草豆蔻各10克,蒲公英、茵陈各15克。水煎服。

功效:清热燥湿,健脾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酸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证属湿热阻滞脾胃者,均可应用。

方解:脾胃以膜相连,同居中焦,脾体阴用阳,胃体阳用阴,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需明辨脾、胃之差异性,又要重视脾胃的联系性,这一理论即脾胃和谐观,是陶汉华教授脾胃病诊疗的核心思想。

栀子、茵陈、黄连、蒲公英4药味苦性寒,直中胃肠,清热祛湿,具清泄苦降之能,着眼于胃;枳实、木香、草豆蔻气味芬芳,理气健脾,燥湿和运,有醒、健、运、燥之功效,着眼于脾,取“气化则湿亦化”之意,方中竹茹柔而清润,合胃腑之性,而不至于滋腻,此乃取陶汉华之师刘献琳常用的“燥润合用”理念。诸药相合清热燥湿,健脾和胃。湿热之病,重在辨舌,舌质红,苔黄腻,为应用此方的关键之处。

《医学统旨》有清中汤(陈皮、茯苓、炒黄连、炒栀子各6克,姜半夏、炙甘草、草豆蔻各3克,生姜3片)清利湿热。该方以二陈汤为主方,加草豆蔻及炒黄连、炒栀子以清热燥湿运脾,偏于治脾。“清热燥湿和胃汤”较清中汤量大力宏,且用药燥烈之中兼以柔润,脾胃兼顾,重于治胃。

方药加减:本方之用,把握湿热阻滞中焦证型特点,其化裁,着眼湿热二邪,脾胃二脏,湿重责脾,热重治胃。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酌加*参、黄芪、炒白术,或与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合方;湿重于热,困脾阻气,酌加苍术、砂仁,或与二陈汤、平胃散合方;热重于湿,伤胃灼脾,则加重黄连、蒲公英等清热药用量;土虚木侮,若兼肝郁者,酌加香附、柴胡等疏肝理气之品,或与四逆散、逍遥散合方,兼肝火者,加丹皮、赤芍、桑叶角药;热则伤阴,兼胃阴虚者,酌加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清灵薄味滋养;兼胃腑不通,证见腹胀、痞满者,加厚朴、枳实、杏仁等通腑下气;虑方中苦寒药物之弊,常加炒白术、炒山药等炒制芳香之品,以醒脾开胃,制苦寒之弊。医家每以苦寒凉遏,畏之如虎,需明热邪炽盛,非苦寒难清,湿热相兼,非苦寒难折,湿滞于中,但以清凉杯水车薪,无济于功,医者立法组方,倘心有定见,不能依病据证,辨而用之,虽立法而难效。笔者遵陶汉华之法,将中焦湿热分“脾湿”“胃湿”两型,“胃湿”以此方疗之,“脾湿”则选用刘河间桂苓甘露饮、雷少逸芳香化浊法治之。

■来源

中医中药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医名方清热燥湿和胃汤主治慢性胃炎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