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活检病理报告单解读
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患者拿着胃镜报告和活检病理报告来咨询。例如胃镜报告:“慢性浅表性胃炎”。活检病理报告为:“慢性炎症(++),肠化(+++),不典型增生(+),活动性(++)”。或报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度活动性,伴有灶性肠化,轻度不典型增生”或报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度,中度肠化,部分区域重度不典型增生”等。
看到这些,患者往往不知所云。
“我的病严重吗?是癌症吗?肠化是什么意思?活动又是怎么回事?”
鉴于此,我想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些关于慢性胃炎的一些病理知识。
一般来说,胃镜是肉眼所见的胃黏膜改变,给出的诊断相对粗犷一些。比如,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有出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胆汁反流”。活检病理学检查则是从细胞学基础上给出的诊断,是通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胃黏膜改变。
慢性胃炎常见的病理改变有以下几种:
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局限于黏膜层,极少累及黏膜下层。慢性炎症长期存在引起胃腺体的破坏和肠腺化生,使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成萎缩性胃炎。当胃底腺完全萎缩并由化生的腺体取代,而胃窦黏膜尚正常时,我们称为胃萎缩,多见于A型胃炎患者。
那么慢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有哪些呢?
一
炎细胞浸润
胃黏膜固有层中有较多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存在,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炎细胞浸润多呈弥漫性,常位于黏膜小凹层,逐渐向深部浸润,可达黏膜肌层。
(一)根据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轻、中、重度。
1.轻度者,慢性炎性细胞较少,局限于黏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1/3;
2.中度炎细胞较密集,超过黏膜层的1/3,达到2/3;
3.重度炎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
(二)活动性炎症是指慢性炎症背景上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根据中性粒细胞细胞浸润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
1.轻度者黏膜固有层中见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中度者黏膜层中见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
3.重度者黏膜层中性粒细胞较密集,并可见小凹脓肿。
二
固有腺体萎缩
表现为固有腺体数量减少,黏膜层变薄。但固有层中纤维组织、黏膜肌层和淋巴滤泡常增生。萎缩可呈局灶性或弥漫性。
根据固有腺体减少的程度,萎缩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1.轻度固有腺体数量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
2.中度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超过1/3,但不超过2/3;
3.重度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
三
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简称肠化)是指胃黏膜表层上皮和腺上皮被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所取代。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但两者也可单独存在。对于肠化非常显著的萎缩性胃炎也称之为化生性胃炎。
(一)肠化按照所占胃黏膜腺管的多少,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1.轻度肠化上皮或腺体不超过固有腺体的1/3;
2.中度占固有膜腺体的1/3~2/3;
3.重度占固有腺体的2/3以上。
(二)根据肠化的组织学形态和黏膜组化染色可将肠化分为三型:
1.I型为完全型,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Panth细胞组成,杯状细胞含有唾液酸黏膜,吸收细胞不含黏液;
2.II型和III型为不完全型化生,由杯状细胞核柱状细胞所组成,无Panth细胞。II型和III型不完全型肠化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柱状细胞分泌中性粒细胞和唾液酸黏液,而后者的柱状细胞则分泌硫酸黏液。多数认为III型肠化与胃癌关系密切,对估测胃癌的发生危险性有一定的价值。
四
异型增生
又称不典型增生(dysplasia),也称上皮内瘤变,是胃黏膜结构及上皮细胞偏离正常的一种过度增生状态,其基本特征包括细胞异型性、分化异常和黏膜结构紊乱。肠化和非肠化黏膜均可发生异型增生,固有肠型和胃型异型增生之分。一般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可以真正逆转为正常。
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根据异型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1.轻度异型增生形态学表现为腺管结构轻度不规则,排列紊乱或疏密不均,主要分布于黏膜浅层,杯状细胞减少,核深染,体积稍增大,核排列密集,位于细胞基底层。
2.中度表现为腺管结构不规则,呈分支状,形态大小不一,呈灶状紧密排列,但界限清楚。细胞异型性较明显,核深染,呈椭圆形或杆状,排列密集,位于细胞基底侧,但排列略显紊乱。
3.重度表现为腺管结构紊乱,形态大小不一,常见于出芽、分支、乳头、共壁和背靠背现象。细胞异型性更明显,上皮细胞呈柱状或立方形,核浆比例明显增大,核深染,呈类圆形或杆形,多为复层及假复层排列。重度异型增生有时与高分化腺癌容易区别,应密切观察。
五
其他病理变化
慢性胃炎时可出现上皮变性、小凹增生、水肿、糜烂、纤维化、假幽门腺化生和胰腺化生等。假幽门腺化生是指胃体腺萎缩后,腺体的黏液颈细胞增多、扩展,取代壁细胞和主细胞。假幽门腺化生是胃底腺萎缩的指标,与幽门腺很难区分,根据取材部位进行判断。胰腺化生为巢状或小叶状,分布于胃腺体重胰腺样细胞,其胞浆丰富,细胞顶部和中部有嗜酸性颗粒,基底部为嗜碱性,意义尚不明确。
作者:常玉英来源:胃肠病
胃镜单解读:浅表性胃炎,胃黏膜的七大特征
浅表性胃炎胃镜下特征:黏液增多、局限性充血及黏膜水肿为其三个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同时存在,也可表现为其中之一。
1.黏稠性黏液增多
黏稠性黏液是胃黏膜上皮卡他性炎性分泌物,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表面附着白色或灰白色黏液斑,较黏稠,不易脱落。
用水冲掉后下可见黏膜糜烂面,该黏液由破坏的黏膜组织、炎性渗出物及黏液组成,是浅表性胃炎胃镜下主要表现之一。
与咽下的唾液区别在于,咽下的唾液呈泡沫状、白色、高出黏膜表面。黏稠性黏液可散在出现,也可掩盖胃黏膜的大部。
使黏膜失去橘红色的光泽,呈现灰色或淡黄色、浑浊,有时黏稠的黏液呈丝状或条状悬空于胃腔内或悬于皱襞之间,有时呈脓性。
2.充血
胃黏膜弥漫性充血见于少数广泛的浅表性胃炎,也可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及手术后胃炎。
胃黏膜局限性充血是浅表性胃炎的主要表现,边界不清,形状大小不一,色泽鲜红,可呈小斑片状或线状,发红,有时呈点状。
3.水肿
胃黏膜水肿是本病的主要特征之一,轻微水肿不易辨认,有时被黏液所覆盖。
胃镜下表现黏膜肿胀感,有时呈水浸样,比正常黏膜湿润,反光增强,色泽较正常黏膜淡,黏膜皱襞增厚且柔软,胃小区结构显著。
4.红白相间或花斑
充血性红斑与黏膜水肿区交叉存在,致使该区域在红色充血底面上有淡红色或灰白色区域,表现为红白相间或红黄相间,充血的红色占主要部分。
此种红白相间为散在均匀小红点或红色斑状,红点与红点之间黏膜略苍白。
5.黏膜脆弱
浅表性胃炎的胃黏膜脆弱,严重时胃镜检查中因镜管轻微摩擦或触碰黏膜即可引起黏膜擦伤甚至轻微出血。
6.糜烂
浅表性胃炎可出现黏膜糜烂,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损,表层黏膜剥脱,可为隆起型、凹陷型及平坦型。
7.出血斑点
胃黏膜可出现散在小点状或小片状新鲜或陈旧性出血,重者有炎症表现具有出血较多。出血可表现为瘀点、瘀斑(即黏膜内出血),也可表现为渗血(即黏膜外出血)。
黏膜内出血呈现斑点,斑片或线条状,新鲜出血呈红色,陈旧出血呈暗红色或棕黑色。
来源:胃知一二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