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国报告文学年12期发表和谷
TUhjnbcbe - 2020/12/7 3:25:00
孙思邈故乡的三代名中医和谷孙阳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年12期

引子长空万里,白云舒卷,九月的渭北高原秋阳朗照,不时有阵阵酥人的爽风扑面而至。古柏清香、碑林浩瀚的药王山上,香烟缭绕,钟磬喧天。山下广场上,人声鼎沸,宾客如云,一派热闹景象。这是在陕西铜川“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开幕式的盛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下来的瑰宝,是数千年来认识生命、追求健康的结晶,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中医学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长期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结果。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医所包含的理念与方法是世界医学的宝藏。自古以来,中医药就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国元素,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伴随早期的商贸活动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以不同形态成为沿线民众共享共建的卫生资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铜川,一座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文化根脉的小城,也是一代药王孙思邈的故里。一千四百多年的药王文化在这里根深叶茂,中医药传承在这里生生不息,“药王故里”已成为铜川最靓丽的文化名片。一档卫视人气节目中,主持人说:“生活在铜川的市民,在大街上每走十分钟,就会有一个中医馆,中药真的成了人们健康的‘守护神’。”是的,这里有许多传承了百余年之久的中医世家,这些中医世家始终把传承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思想,作为最根本的医德操守。始终牢记祖辈赋予的使命,学习祖辈医学成果精髓,并与现代医术融会贯通,将中医药独到的精华,运用于百姓健康事业。一批批探索者满怀大爱仁义之心,咬定悬壶济世之志,验方证术,防治并重,造福百姓。出生在名人辈出的铜川王益区黄堡原上的中医世家传人和建林,便是其中出色的一位。他的父亲和成斌老先生师从外祖父赵志和,从事中医诊疗五十余载,至今仍然在医疗一线为百姓诊治疾病。三代名中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传承发扬孙思邈“大医精诚”精神,成为铜川乃至陕西医疗界的佳话。

黄堡镇三代名中医的承传,其灵*源自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笔者自幼在家乡黄堡,时常听长辈们说起药王孙思邈医术高明、治病救人的传说故事,令人激动不已。“药王显威救猛虎”、“蛟龙报恩成守护”、“悬丝诊脉治皇后”、“龙王报恩献药方”等等,历经千年,这些故事依然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直到今日,人们给药王塑像时,总要在药王身边塑上龙和老虎,以纪念他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医术。

《旧唐书》载,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养生学家,京兆华原人,即今铜川市耀州区人,他的村子是耀州区孙原乡*府所在地的孙原村,那里现在还有立着碑记的父母坟茔和祠堂。相传孙思邈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活了一百四十一岁(一说为一百零二岁),逝世后葬于孙原村先茔祖坟。他在遗嘱中嘱咐家人对他的葬礼要从简,不要陪葬品,不要宰杀牲畜祭奠。《旧唐书》记载,孙思邈死后“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因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明,以医济人,不为名利,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并为他树碑立庙,他隐居过的耀县五台山也逐渐被称为“药王山”。陕西省人民*府将药王山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为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及长,崇尚老庄,兼通佛典,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由于幼年多病,少年时期便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入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对医德的论述、对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孙思邈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寻求药农,多方采集,分类总结。有时亲自适用,酸甜苦辣咸,功效、药用,都要亲自验证。后来,他所著的医书中八百多种草药,就是这个时期积累的。除把大好河山作为研究医药药圃外,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他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所收集的单方、验方、名人名方,多达六千五百多个。

药王孙思邈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到晚年,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据南宋文学家叶梦得《避暑录话》所说,孙思邈在一百多岁开始着手写《千金要方》30卷。永淳元年()他又集最后三十年之经验,著成《千金翼方》30卷,以补《千金要方》之遗。该书是对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千余年来,孙思邈一直被尊为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深受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他提出的“大医精诚”思想,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充分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道德和卓越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可以说,药王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铜川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民间,则形成了雷打不动的影响广泛的药王山千年庙会。

千年庙会

千金药方荫众生,萧鼓年年拜药王。

农历二月二,时值早春与仲春之际,节气在惊蛰前后,这时雨水增多,百虫苏醒,天有龙抬头,地有春播日,万物生长,华夏一派新气象。北方的老百姓祭龙祈雨,剃头、炒棋子豆,期盼一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在孙思邈的故乡铜川耀县,祭药王比祭龙王要热闹浓烈。缘何如此呢?民间传说,有一年干旱无雨,民间一位英雄到龙宫探视缘故,进去一看,原来龙王病了,众人就请孙思邈来诊病。孙思邈开了一剂五色豆子药方,即将豆子放在锅里爆炒,再拌入草药让龙王服用。服药之后龙王康复,在二月二这天抬起头来,一跃腾空、行云播雨,解除了旱象。

从此人们就以二月二这天来祭祀药王孙思邈了,民间举行的盛大庙会,千年不衰。

药王山庙会历史悠久,始于唐,盛于宋。宋时,纪念孙思邈的活动已形成习俗,并引起皇室的高度重视,宋徽宗尤为尊崇孙思邈,予以加封。金元时,庙会时间基本确立并初具规模。元承前朝制度,由皇太子祝文,皇后御香致祭,时间均在农历正月、二月。明清时,庙会起始时间完全确定下来,愈加隆重热烈,并且时间很长,信众更为广泛,对此碑刻多有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大群众约定俗成的习惯祭祀,庙会会期也完全确定下来,清末至民国期间,会期定为十天,即由二月初二起会,初六开始演戏,十一日结束,办会形式和祭祀典礼仪程也趋于规范化。按照旧例,耀州城内四街轮流办会,二月初一开洞门,初二为正会。庙会期间,四面八方,商贾云集,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山上香烟缭绕,钟磬喧天,人声鼎沸,万头攒动。最后一天为庙会高潮,往往是万人空巷,倾城而出。黄昏时分,花火、路畔灯、狮子、龙灯交相辉映,又有多处铁渣花火,倾天而泻,蔚为奇观。晚上唱天明戏,午后开锣,黎明收场,好事者竟彻夜不眠。药王大殿又有自乐班献唱助兴,管弦悠扬,别有情趣。当地还有一个习俗叫摸“爷”,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药王山上有一尊神像,由此地特有的墨黑磐玉石雕刻而成,造像神态自然,端详慈悲,人称“摸摸爷”。据称此像为佛教中的“思维菩萨”,只要摸“爷”哪个部位,就能消除自己哪个部位的病痛,腿疼摸腿,脚疼摸脚,灵验无比。

与此有关,民间流传着一则“后洞冒烟,葛洪炼丹”的故事。

黄堡向北六公里处,漆河两岸,群山屹立,壁垒百仞,铮铮如同铁铸,西侧山峰突兀,半壁有硕大题字曰“飞仙山”。山的腹部有一孔幽深的岩洞,曰“飞仙洞”。相传洞口原有一座古庙,其神坛塑有三尊神像,中间是一尊老者坐像,须发皆白,两侧为两位少年立像,眉清目秀。有人说坐像是药王孙思邈,立像是他的两个弟子。此洞与药王山太玄洞相通,故称此洞为“药王后洞”,称药王山太玄洞为“前洞”,有“前洞烧香后洞冒烟”的说法。旧时,每逢二月二药王山庙会期间,总有人来飞仙洞看后洞“冒烟”的奇景。

据考,那尊坐像是东晋医学家葛洪。《同官县志》有“稚川洞”的记载,稚川是葛洪的字。据传,葛洪和他的弟子服了所炼的仙丹后,身体变得十分轻盈,便飘飘然飞出山洞升上天空。“飞仙山”“飞仙洞”“葛真人洞”这些名字由此而得。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对药王山的全面修复建设,药王山庙会更加引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报告文学年12期发表和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