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3日,医院中药配方颗粒正式提供服务。
中药配方颗粒应用答疑1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效果相比如何在很多临床医师、患者心中,一直认为中药一定是传统煎煮最好,而且安全性好。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超过20余年,传统观念仍然一时难以改变。
中药临床用药是以汤剂作为主要剂型,并以其用药灵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特点著称。中药免煎颗粒在临床应用中同样可遵循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既保证了传统中药的优点,又提高了质量保证,且临床应用更加方便。(诸明娜.免煎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的比较[J].湖北中医杂志,(11):55.)
早期研究多认为单煎剂(配方颗粒剂)与合煎剂(标准汤剂等)在临床疗效上无显著性差异。
①三利降脂方(生蒲黄、草决明、田七)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组成的复方(单煎)与同一复方的传统饮片标准汤剂制成的颗粒(合煎)对高脂血症的降血脂和症状改善效应(刘星,黄林三利降脂方合煎与单煎浓缩颗粒治疗高脂血症60例对比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16(4):5.),以及健胃舒颗粒(黄芪、木香、枳实、厚朴鸡内金、田七、白芍、黄芩、甘草)单煎与合煎对脾虚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均无显著性差异(戈焰,崔景朝,周瑞玲,等健胃舒颗粒分煎与合煎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台杂志,,22(6):.);
②乙肝健(茵陈黄芪、丹参、虎杖等)单煎与合剂对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病*携带者HBSAg,HBeAg,抗-HBe,HBV-DNA表达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疔效相似(刘星,黄林乙肝健单煎与合煎浓缩颗粒治疗乙型肝炎例对比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16(2):20.);
③寿胎丸加味方(菟丝子、*参、川断、杜仲、桑寄生、女贞子、白术、山药、阿胶地榆)配方颗粒单煎剂与合煎浓缩剂,均能有效地改善胎漏胎动不安等临床症状,疗效并无显著性差异(邓高丕,陶莉莉,缪江霞,等寿胎丸加味方合煎与单煎混合浓缩颗粒的临床等效性研究[J].中药材,,23(9):.)。
④升血方(丹参、*参、白术、茯苓、鸡血藤、骨碎补、大枣、首乌、黄精黄芪、甘草)汤剂与单煎颗粒对防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降低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对化疗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钱穗毅,张蓓,黄国贤,等升血方汤剂与单煎颗粒防治化疗后白细胞降低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30(8):.)。
目前研究多认为单煎剂(配方颗粒剂)与合煎剂(标准汤剂等)在临床疗效上无显著性差异。(崔景朝,赵自明.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进展(Ⅱ)——中药单煎与合煎对比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7(04):-.)
年Meta分析,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有效率优于中药饮片(刘法锦,孙冬梅,任薇,杜建平.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33(04):-.)。
2配方颗粒如何使用1.水与水温:中药配方颗粒处方预混,每次取出一袋,加热水约毫升左右冲泡即可,每日2-3次。冲泡水温一般在80℃~℃,加水后搅拌30秒~1分钟左右,直至充分溶解。如果药放凉了,最好加热后再喝。加热可采用微波炉、烧煮等。有些患者直接用凉开水冲泡中药颗粒,认为只要将药物喝进肚子就可以了,这样不仅会使得药物难以溶解,增加服用困难,还会影响药物疗效,或者服用后出现呕吐、便秘等症状。
2.颗粒不溶解怎么办?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很多成分是难溶解的,比如,一些含油脂较高的品种如桃仁、瓜蒌子等,因为脂溶性成分不易溶于水,溶化后易形成少量絮状沉淀;一些含蛋白质较高的品种如鳖甲、乌梢蛇等,经加热煎煮、浓缩后,蛋白质成分会变性,这些变性的蛋白质不易溶于水,溶化后易形成少量絮状沉淀。有些根类、籽仁类产品,冲服时出现浑浊或有絮状物,尤其是药液放冷后比较明显,这是由于这类药物含有一些物质,在温度较高的药液里溶解,温度较低时凝聚所致,如车前子、菟丝子、法半夏等,这种难溶现象主要是冲服不当造成的,如水温低,搅拌不充分等。这些沉淀都是中药的有效成分,并不是质量问题,不要把沉淀倒掉。可以再添加热水搅拌争取溶解后服用;实在不能溶解的,最好晃动杯子,将中药沉淀和水一起喝下去,无需反复放置火上煎煮。
3.能不能加糖?有的患者说中药太苦,服用时是否可以加糖。其实最好不要加糖,因为汤剂的味道是中药的本味,无论是酸苦甘辛咸都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儿童应用中药可适量加入红糖、白糖、冰糖,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4.什么时候服中药?餐前?餐后?一般来说,中药颗粒的服药时间和中药饮片一样,应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无论饭前、饭后或睡前服药,都应略有时间间隔,如饭前饭后半小时,睡前半小时服等,以免影响药效。目前慢性疾病较多,通常选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服用。有些学生或上班族,由于时间匆忙,往往空腹或随早餐一起将药喝下,这样很可能会造成胃部疼痛或药物吸收不完全。建议将颗粒剂随身携带,按时冲泡。
3配方颗粒治疗什么病仍有很多朋友不清楚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在哪里,接下来简介部分适宜病种(中医药治疗为主):
1.肛肠病: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功能性肛门直肠痛、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痔病(内痔)保守治疗等。
2.消化系统疾病:呕吐病(急性胃炎、食管炎)、胃脘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前病变)、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黄疸病(慢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
3.风湿免疫病:各种痹症(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风湿性多肌痛、更年期关节炎、产后风湿症)等。
4.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中风病后遗症、眩晕、失眠、抑郁症、痴呆、颤病(帕金森病)、肌无力等。
5.心血管系统疾病: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血浊病(高脂血症)、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悸(心律失常)等。
6.呼吸系统疾病:感冒、慢性咳嗽病(肺部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心病)、肺痿病(肺间质纤维化)、鼾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
7.泌尿系统疾病:急慢性尿路感染、尿路结石、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等。
8.内分泌疾病:脾瘅(糖尿病前期)、消渴淋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呆症(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9.血液系统疾病:血虚(慢性贫血)、虚劳(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证(过敏性紫癜)。
10.肿瘤性疾病: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胰腺癌、食管癌等姑息性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11.妇科病: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癥瘕病(卵巢巧克力样囊肿)、滑胎病(习惯性流产)、月经过少病、胎萎不长病、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病(输卵管炎性不孕)、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
12.外科病:精浊病(慢性前列腺炎)、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蟹足肿病(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等。
13.皮肤病:黧黑斑病(黄褐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脚湿气病(足癣)等。
14.精神心理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更年期综合征、多汗症等。
15.其它专科疾病及疑难杂症:各种诊断不清楚、治疗效果不佳的,都可以尝试中医药治疗。
16.亚健康人群:肥胖、皮肤粗糙、面色憔悴、多汗、大便稀溏、便秘、头痛、失眠、胸闷、腹胀等症状,多种体检未发现明显异常。
17.儿科疾病:儿科常见病,小儿厌食证,食积,疳积,遗尿,腹泻,腹痛,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哮喘,婴儿夜啼,盘肠气痛,胎*,新生儿黄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