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或减少进一步骨丢失、升高骨量和降低骨折的危险是临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目的。
(1)钙和维生素D钙的补充(~mg/d)可降低老年妇女和低钙饮食人群骨折的发生率;同样补充生理剂量的维生素D(~IU/d)亦可明显降低骨折的发生率;钙和维生素D结合治疗可进一步降低骨折的发生率。另外,钙尚可与双膦酸盐和降钙素等联合治疗,以增加疗效。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钙、尿钙,酌情调整剂量。老年人或有肝肾功能不全时,需使用活性维生素D3,包括1α,(OH)D3(α-骨化醇)和1,25(OH)2D3(骨化三醇)。前者在肝功能正常时才有效,后者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并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
(2)雌激素替代治疗(HRT)HRT通过降低骨小梁的骨丢失,明显降低骨折的总发生率,是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一线治疗方法,用药5~10年可使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一般认为HRT在绝经后5年内开始效果比较明显,越早越好,不受年龄和合用孕激素的影响,HRT中断之后药效便消失,是否骨丢失加速仍存争议。HRT的同时补充钙和维生素D可能提高疗效。但须注意其副作用: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危险性可能增加、偏头痛、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危险性增加等。有乳房癌、子宫内膜癌家族史和近期血栓栓塞性疾病史者,合并严重肝脏疾病、红斑狼疮当禁用;有心绞痛、未控制的血压和充血性心功能不全者慎用。多建议雌、孕激素连续治疗。
(3)双膦酸盐双膦酸盐的确切作用机制不清,其总的作用是针对破骨细胞或其前体,骨吸收速度降低,是禁忌或拒绝使用HRT治疗的绝经期患者选择的一线药物。双膦酸盐治疗可升高BMD和降低骨折率。间断低剂量应用,可与补钙联合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该类药物有羟乙膦酸钠(edidronate,即邦得林)、氨基双膦酸盐(alendronate,阿仑膦酸钠)和氯甲双膦酸盐(clodronate,又称骨膦)等。该类药物的使用与食管炎发生有关,餐前服药,饮水一杯,保持直立位至少30分钟,有助减少食管炎的发生和增加药物的吸收。与钙剂联合应用,不应同时服用。以下患者慎用或禁用:①症状性胃肠道疾病,如食管狭窄、贲门失弛缓症和反流性食管炎;②服药后不能保持直立位至少30min;③低血钙;④肾功能不全等。
(4)降钙素(CT)破骨细胞有CT受体,故CT可快速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并可减少其寿命和数量,从而明显降低骨吸收和骨丢失,对禁忌或不愿使用HRT或双膦酸盐的患者可考虑应用CT,对骨折危险性很高的妇女,如BMD很低伴有骨折史和其他危险因素者可以使用。临床实验结果表明鲑鱼降钙素和人降钙素皮下或肌内注射(最大剂量可达IU/d)可升高BMD和降低骨折发生率。CT可致恶心、呕吐、腹泻和潮热等,一些患者长期应用可致降钙素抵抗(可能由于体内产生降钙素抗体)。鼻内给予鲑鱼降钙素易为患者接受,且无明显副作用。降钙素另一潜在的优点是其良好的镇痛作用,可明显缓解骨折患者急性期的疼痛。
(5)氟盐氟制剂主要通过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与增殖而增加新骨的形成。临床研究报告,氟制剂可升高BMD,但多数认为其对降低骨折的发生率无明显作用。低剂量缓释氟化钠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并取得一些较好的效果。
(6)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具有雌激素受体激动或拮抗双重活性,为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其对骨骼具有组织特异性雌激素样作用,可降低骨吸收速度,升高BMD,降低骨折的发生率,同时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不刺激乳房和子宫内膜生长(故无子宫和乳房癌发生率增高的危险,甚至可能对乳房癌提供保护作用),但其对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和泌尿生殖系统的萎缩无治疗作用。
(7)其他甲状旁腺素(PTH)或刺激内源性PTH分泌或类似其作用的药物可能有效,其他正在研究的药物尚有生长激素、前列腺素E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类药物、孕激素协同剂等。
注:文中图片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