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发病早期是由于邪*内停,刺激损伤胃的结构与功能,情绪、饮食失常以及各种理化因素导致的胃黏膜功能失常,日久则导致黏膜营养不足及免疫功能下降,黏膜失养变性萎缩而成。临床上表现为上腹饱胀、隐痛不适、痞闷、纳差、胀满、嗳气、反胃等,属中医“胃脘病”“痞满”“嘈杂”“腹痛”“嗳气”等范畴,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由浅表性胃炎反复急性发作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采用急则治标,法宜通降法。胃为囊性器官,为水谷之腑,主受盛、腐熟消化食物,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其反复受损后邪气易留于中,导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致胃黏膜萎缩变性。中焦为脾胃所主,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若中焦阻滞,上下之气不通,则每多变生他病。所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的病理特点是以实证为主,通降是其治疗大法,通即是疏其壅塞、消其郁滞,降即是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陈致新,导邪外出。常选用姜半夏、石菖蒲、代赭石、旋覆花、焦槟榔等降气,川楝子、橘核、枳实、厚朴等行气散结。用杏仁、郁李仁、桃仁,此三药不但可降逆下气,还可润肠通便,助前药通降之力,使壅滞之邪从下而出。诸药合用,专旨通降,胀满疼痛缓解甚速。注:内容仅供参考,如需选用请咨询专业医师。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任何肠胃疾病疑问,可免费咨询郭老师()▼
手指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