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推荐书九成的药不用吃药物副作用更是疾病
TUhjnbcbe - 2021/1/21 10:47:00
推荐书:九成的药不用吃!药物副作用更是疾病的来源!

松田史彦著,林雅惠译

他…是一位拥有西医、中医的正式执照与临床诊疗经验的医师。作者认为现代社会压力处境与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造成过敏性疾病、免疫异常疾病、癌症、心理疾病等患病人口暴增,而现代医学的功能不足,与对这些病症的不当治疗,又衍生出更多的药害与医源病。因此,作者于年毅然成立了全日本首创的「停药专科门诊」,从事其他医生不愿为患者做的减药、停药、排药*的诊疗服务,数十年间指导无数受药害所苦的患者,并体会到「药物的副作用是治不好疾病的大根源!」与「世界上没有要吃一辈子的药!」

1前言

不知你有没有经验,当身体不舒服去看医生时,若医生没开任何药只说先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心中是否会浮现「真的没事吗?为什么不开药?」的念头;或只是一些小症状,医生就开重药。现代许多人依赖西药,因为速效,可以立即感受到效果,但这真的是好的吗?你了解所吃的药对身体的危害吗?

药可用于缓解症状,但对慢性的身体不适或稍微感到不舒服就吃药,甚至长期服用,就要考虑了,毕竟对身体来说,药物是不熟悉的外来物。而原本为了医病治病的药物,现在反而成为医疗阻力,且药物进入体内发挥效应时,作用是全身性的,决不会只针对特定部位,因此,极可能引发其他不适。

当然,这本书绝对不是要读者不吃药,因为在情况紧急时,药还是有其必要性,只是药能「治病」也能「致病」。藉由这本书,读者能了解一些常用药物的副作用与危险性,另外也提供减药过程中会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方法、以及不同的替代疗法。若未来有遇到类似状况时,心里也能有个底,向医生咨询并结合替代疗法来逐步达到减药,最后停药的疗程,才是对身体最友善的方法。

2

药致病—吃药前,你不能不知道的事

用药最初的目的,是当事态紧急,需立即解除人体所面临的威胁、痛苦时才使用,因为药物只是医疗上的辅助品,真正帮助恢复健康的是人体与生俱来的「自愈力」。但现在的医疗实况却是:

胆固醇稍微高了一点!先吃药看看吧!

血糖值很高!是糖尿病没错,先吃降血糖的药看看吧!

睡不着?先开点安眠药吃看看吧!

觉得闷闷的?吃点会让心情开朗的药看看吧!

对于这样的状况,除了医师需反省无药不成医的定见外,患者本身也应改变用药的态度,在服药前应先对「那颗药真的需要吃吗?」抱持存疑的心态。

为什么药不用吃,有三大理由:

01

明明没生病,却被诊断为生病,如血压、胆固醇、甘油三脂等检验项目参考值过于严苛。

高血压

在年前,正常血压定义为收缩压在「年龄+90」以下,但当年血压标准改为/89后,高血压患者人数就暴增了。这也就是说当标准值一改变,就可能造成患者人数瞬间飙升或骤降。

高血压治疗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脑中风、脑溢血等脑血管病变。但就生理特征来看,年纪越大,血管壁会越来越没弹性,且会越来越狭窄,因此血压会随年龄升高,但标准却无考虑年龄因素。但若正值壮年时期血压就飙高到或,就需要药物积极治疗,并改善生活习惯,透过健康生活方式来控制血压。

血糖

糖尿病除了有视网膜、肾脏、末梢神经病变外,还会加速动脉硬化、引起心肌梗塞、脑中风,因此常听到降血糖的呼吁。目前提供医师评估糖尿病患血糖的控制标准为「糖化血色素」,但标准却过于严苛,如仅有低于6.5%才为控制良好或正常,6.6~7.9%即略为偏高。然而,年美国医师协会提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控制目标应该为7%~8%」,比标准值稍高。因此,相较于血糖值,我们更该注意的应是血糖的急遽变化。

精神疾病

这六十年来,精神医学制造出超过三百种的精神疾病。但精神科的诊断几乎取决于医师个人的主观判断,认定过程只有填写评量表、病历表,欠缺科学检验根据,如测验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的评量表并不严谨。且在ADHD这病名问世时,大人就把无法让孩童专注、集医院处理,当被诊断为ADHD就觉得安心的现象是相当奇怪的。

目前我们所处的医疗环境是一个只要身心稍微有点不适,就会被安上病名变成病患,只要知道病名拿了药,就感到安心,但我们应该多注意,千万别随着药品的宣传广告起舞。

02

几乎所有的药都有副作用,其不良反应会让身体产生新的疾病,尤其是长期服药的人。

当投药的数量增加,引起副作用的机率必然增加,而副作用才是如假包换的真疾病。现代所谓的「西药」,基本上都是由化学物质合成,可以说是「没有副作用的药就不是药」。且冠上「抗XX药」、「XX拮抗剂」、「XX阻断剂」、「XX抑制剂」等药物,副作用更是明显,因为这些药物的作用是使体内部份的酵素和神经传导物质等被阻断或被抑制,以中止症状,达到数值下降的目的。

此外,「多重用药」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此情况特别容易出现在老年人身上。如血压高就给降血压药,胆固醇高就开胆固醇药,抱怨腰痛加一颗止痛药,抱怨频尿再补上泌尿科的药,因为吃太多药,引起胃痛,那就加开胃药,而这也是医疗细分化后的弊端。最严重的一点是,多种药物一起进入人体后,会造成什么伤害,没有人知道。截至目前为止,尚未针对服用四种以上药物的患者作临床实验。因此,服用多种药物的人,如同花大钱当人体实验试药的白老鼠。

03

当周遭突然出现XX病新病名,电视也开始热播某种新药刚好可以治疗,时序配合天衣无缝。

3是人吃药,还是药吃人?

大有问题的药物副作用

抗生素

抗生素是紧要关头才拿出来的王牌,但现在有不少人一点感冒、小外伤都用抗生素,导致抗生素被大量、不当使用,因此养出了一种抗生素杀不死的「超级细菌」。要知道,病*感染的感冒是无法藉由抗生素来治疗的。

此外,当广效性抗生素进入体内后会无差别的消灭全部肠道菌,破坏肠道菌群平衡,且受到免疫系统与肠道菌群抑制的体内霉菌,也能趁机大量繁殖。因此若有人每月感冒,每月都吃抗生素治疗,让肠道菌群被破坏,致使免疫力降低更易感冒,那实际上害他生病的凶手究竟是病*还是抗生素呢?

胆固醇药物

最具代表性的降血脂药史他汀类药物及辛伐他汀片,是抑制肝脏分泌制造胆固醇的关键酵素。但胆固醇是人体内必要不可或缺的物质,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降低胆固醇合成可能会导致肝细胞膜破损致肝损伤,脑神经也会因而引起神经细胞发生变异,产生精神相关疾病,另外还会减少维持健康、活力与年轻泉源的肾上腺皮质醇与辅酶Q10数量。其他还有许多副作用。

依2年发表的「J-LIT研究」指出,死亡率最低的总胆固醇值为~的族群,高于标准值,而接受药物治疗,胆固醇下降到的族群,死亡率是前者的三倍,且总胆固醇在以下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是发生率最低族群的6倍。这都证实「用药物降胆固醇,反而造成疾病增加结果」。

消化道溃疡药物

消化道溃疡治疗药物以不长期服用为原则。当被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炎、逆流性食道炎等疾病患者,大都会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或组织胺第二型受体阻断剂这两种药物,作用都是抑制胃酸的分泌。利用药物是有意义的治疗行为,但若长期服用会使得胃酸不足,给细菌大举入侵的机会,并严重影响胃部的消化功能,引发消化不良,使得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难被吸收。此外,有数个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增加失智的风险,并提高死亡率。(在《深藏不露的胃息肉》文中也提到,质子泵抑制剂也会促使胃息肉发生)。

解热镇痛剂

解热镇痛剂就是一般常说的「止痛药」和「退烧药」。实际上,他会引起很多不良反应。其机制为抑制前列腺素的活性,血管因此产生收缩,血液循环只会变得更差,此外也能麻痹痛觉神经,以暂时达到止痛效果。但前列腺素引起的疼痛和发烧等不适症状,代表人体正在启动自愈机制,如果使用解热症痛剂退烧、止痛,代表也同时也停止了自体的自愈反应。

发烧并非病*或细菌所引起,而是身体为了击退病*、细菌所产生的现象。体温上升可以刺激白血球发挥战斗力,同时启动其他免疫反应,有效抑制病*或细菌繁殖。因此,除非是极度高烧已造成意识不清,或是高烧又伴随着无法忍受的疼痛,否则应极力避免使用解热镇痛剂,而是「保持温暖多休息」。

化疗药物

化学治疗是指使用细胞*药物治疗恶肿瘤,但厚生劳动省、美国议会早已知道「化疗药物岂止对癌细胞无能为力,本身还具有致癌作用。」美国议会癌症疗法调查委员会(OTA)报告:「投予多种抗癌药物的群组与未投予抗癌药物的群组相比,前者出现严重副作用的机率为后者的7~10倍。前者虽然出现肿瘤缩小的效果,但五到八个月之后,肿瘤再度复发。」

此外,OTA亦针对癌症替代疗法进行研究,结论为「透过饮食、营养、免疫、天然食材、心理疗法等替代疗法来治疗癌症、治愈癌症的机率比手术、化疗等正规的传统治疗高,而且副作用少。」

4从减药到停药

世上没有必须吃一辈子的药

降血压药

当医生只着眼于血压值的高低,就很可能使得患者的药物越吃越多或长久吃药,但降血压药的副作用可能远比你想象还严重。目前的降血压药多为血管收缩素受体拮抗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等,从「拮抗」、「抑制」、「阻断」这几个词的字面来看,都是透过抑制人体的生理反应,达到降压效果。

如动脉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膜上有一个钙离子通道,当钙离子增加,就会引起细胞收缩,血管变窄,血压因此升高。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可以阻止钙离子流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减少细胞收缩,使血管松弛,但钙离子通道内有很多种细胞,因此,不只作用在血管上。当与骨骼肌细胞结合时,可能引起肌力退化,甚至瘫痪在床;作用在骨骼细胞时,会出现骨松症;当抑制了免疫细胞,就会降低免疫力,增加癌变和感染机率。

为了「使血压下降」这个目的,得牺牲全身细胞,值得吗?不如「强化血管壁,维持血管健康有弹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平复,避免血压起伏忽高忽低。」因此,若能透过饮食和运动,逐步减药,直到停药不再服药,是最好不过的事。

类固醇

类固醇和抗生素并称为现代医学的两大「仙丹妙药」。类固醇具有很强的「抗发炎」、「抗免疫」和「抗过敏」的作用,被广泛用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上面,但副作用也很大。类固醇本来就存在于人体中,而所说的类固醇药物主要是指糖皮质类固醇(醣皮质素)的化学合成制剂。

人体内类固醇贺尔蒙的浓度会随时间改变,通常日间活动时,肾上腺会分泌比较多类固醇,晚间休息时,分泌量会下降。但服用类固醇药物患者,不分日夜都会处于交感神经兴奋的状态,破坏原本的自然变化。虽然类固醇初期都可以得到戏剧性的疗效,但久而久之,副作用就会接续出现,进而引发新的发炎症状,连带使原本的病症更难被治愈。

但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的人,不能突然停药,因为一旦停药,一直被药物压制住的症状会卷土重来,因此需咨询医生减药方案。

安眠药

苯二氮平类(BZD)安眠药,一般称为「抗焦虑药」、「安眠药」、「镇定剂」等治疗失眠用,这一类药物有即效性,但它却具有恐怖的成瘾性,此外,还有其他副作用如:

认知功能减低:有注意力、记忆力、学习力、问题解决能力下降的现象,且会增加阿兹海默症的风险。

情绪障碍:研究指出BZD会使忧郁症放大四倍。

神经及肌肉伤害:有对声音异常敏感、视力衰退、视力模糊、感觉异常等症状,或可能引起肌力不足。

在减药时必须有承受戒断症状的心理准备,且较棘手的是戒断症状和副作用往往很难区分,因服用一段时间后,药物对本身的效用逐渐减弱,产生药物耐受性,一旦药物耐受性出现,药吃了也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等同是一边服药一边发生戒断症状。BZD可说是「吃了像身在地狱,不吃也像身在地狱。」但戒断症状实际上是在帮助我们脱离药物的控制,它在告诉我们身体正在靠自己的力量将药物排出体外。虽然痛苦,但我们反而要感受它、接受它。

抗精神疾病药物

近来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因注意力不集中、安静不下来、被诊断为发展迟缓或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只是真正的问题是,有医生把利他能(Ritalin,俗称聪明丸)、专思达(Concerta)等用来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用在孩子身上。其药理上的机转为阻碍多巴胺被再吸收的路径,使多巴胺在脑内的浓度增加。

但据调查指出,持续服用利他能二至三年的患儿和未服用的患儿比较,前者的ADHD和心症状有恶化的现象,且长期服用的患儿反应慢、在他们身上几乎看不到自主性和自发性。因此对儿童用药应更谨慎。

5不再需「药」,「停药诊疗科」的挑战

作者推广不再需药的停药诊疗科是其来有自的。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医源性疾病」这个名词吗?即投药的副作用、手术的后遗症、医生语言举止不慎,或者患者自身误解、自我暗示等心因性异常所引发的疾病。4年美国营养研究所盖瑞?努尔博士指出,医源性疾病高居美国人死因第一名,年间有78万人死于医源性疾病,第二名为心血管疾病,第三名则是癌症。另外芬兰一场全国性大规模实验,芬兰症后群,结果显示积极医疗行为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近数十年间发生快速成长的疾病,统称为「现代文明病」,发生原因十分复杂,以饮食为首的生活型态改变、大量使用电器产品、交通发达、3C产品和因特网使用过度、压力过大造成身心受创等,即现代生活本身就被认为是酿成文明病的重大因子,因此,治疗此类症状应从生活下手。如果要问什么是治疗的极致的话,就是不用*的排*。具体来说有以下九个治疗对策:

对策一:改善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与稳定能确保免疫机能正常运作,且让人们感到幸福的血清素和多巴胺也是由肠道合成并送往大脑。其平衡与心里、精神状态有密切的关联,压力很容易打乱它的稳定和平衡。

对策二:改善扁挑腺、上咽喉、鼻窦所在的口腔环境。人体的嘴巴、喉咙、鼻子是外物入侵的入口,而扁挑腺和肠道都是人体免疫的防卫关卡,一旦罹患慢性扁挑腺炎,可能连肾脏、心脏都会发生病变,甚至皮肤也无法幸免。因此,有效改善口腔环境,阻止病灶感染扩散,也是必要的环节。

对策三:改善营养状态。现代人的饮食倾向,热量摄取过多,但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又摄取不足,导致胖却营养失调。且食材本身的维生素矿物质本身就有限,加上过度使用加工食品、添加物,成为饮食的恶性循环。因此,建议对健康有益的饮食疗法,并且适当补充营养品。

对策四:改善骨骼和肌肉的状态。现代人生活型态很少有劳动身体的机会,使得大多数人有运动不足的问题。运动不足会引起肌力下降,无法做出正确的姿势,长久便造成了骨骼错位。骨骼错位将直接影响人体结构,进而对神经和脏器的运作形成阻碍,引发内脏疾患、自律神经异常、运动器官病变等各式各样的病症。

对策五:排除体内的化学物质、有害金属等。人体就像是一座精密非凡的化学工厂,假如把非生理性的化学物质、有害金属投入人体内,就会引发失控反应。除尽量避免摄入有*物质外,可用其他方法来排*,如纯天然的保健食品以及排*减敏点滴。

对策六:避免接触电磁波、静电。人体本来就存在微弱电流,一旦有强度高出好几百倍的电磁波自外界袭入,当然会扰乱体内既有的微弱电磁场,诱发身体异常。除生理病变外,也会引起精神方面的疾病。

对策七:预防及治疗微生物感染。寄生在我们体内的共生菌,也会成为致病的原因。当不当使用类固醇及抗生素等药物,会使霉菌大量繁殖造成健康危害。此外,寄生虫可透过生食感染,因此除提高免疫力外,必要时应直接对致病微生物进行治疗。治疗方式可以利用保健食品,但在某些情况下需使用抗生素直接杀死微生物。

对策八:维持体温,提升免疫力。健康的人,体温经常保持在恒定的状态(约37.2度),体表温度最低约36.5度上下。但现在有越来越多人体温偏低(35度多一点),起因于现代人生活型态不良所致,如运动少,营养失调,加上药物和添加物等有害物质泛滥,造成新陈代谢率过慢。可透过保暖等方法让体温上升,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率及排*功能。

对策九:改变心灵,调整心态。古人说:「病由心生」。说的极端一点,心态若有差池,就算前面八个对策都执行的非常完美,最后也将全部功亏一篑。凡是不过度,包括不过度担心,身体就会自自然然的变健康。纵使有小小的疾病发生,也能够自然治愈,只要保持心态健康,一切都会变好。

替代疗法面面观

一般将西洋医学以外的治疗方法统称为「替代疗法」。而将西洋医学的优点与替代疗法的长处结合在一起的医疗行为称为「整合医疗」。以下为部分替代疗法:

中医药:诞生于中国,主要使用药草(生药)替人治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跟西医比起来虽然副作用少,但毕竟是药物,还是有发生副作用的可能性,所以当症状改善至接近根治时,就应停止或大幅减少。

针灸:以针刺或火灸刺激经络以及分布在经络上、与身体异常有关的特定「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矢追过敏法:类似传统治疗过敏的减敏疗法,于年矢追博美医师研发,治疗技术受到联合国及美国总统的表彰。此疗法具有提高免疫力作用,除过敏治疗外,对许多免疫力相关疾病也有治疗效果。

营养疗法:对维持人体健康来说,营养均衡是最重要的环节。在食材的营养素已大不如前的情况下,可考虑利用保健品等额外补充营养。酵素在体内扮演触媒角色,生物体内化学变化几乎都要在酵素催化作用下进行,而矿物质是许多酵素的辅助者,维生素则是帮助酵素反应的辅酶,同时也是合成蛋白质的必要不可缺营养素。其他容易发生不足的营养素还有覆盖在神经细胞外侧的重要物质—脂肪酸,以及生命不可或缺的酵素等,因此作者也会建议患者补充omega-3营养素或酵素保健品。市面上保健品质量参差不齐,本身选择时,慎选制造厂家非常重要。

音乐心理疗法:音乐心理疗法是藉由音乐的频率诱发大脑产生Theta波层次的脑波,使人进入接近深沉冥想的状态,让身体呈现深度放松,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各种紧张、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会慢慢地被净化。

肠心治疗: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由此可知人类的大脑与肠道息息相关。经历过的事由大脑负责记忆,但情绪感受则是积存在肠道,所以不是刻骨铭心,应该是刻「肠」铭心。压力如果蓄积在肠道,肠道就会变硬,可利用特别的方法如藉由水的波动特性来按摩、刺激肠道发硬的部分,使其恢复柔软度。

6自己也办得到的「停药科」              

不用药也能安心的日常建议

自我照顾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不勉强」。强迫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一下子就累了,但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多久都不觉得累。自我照顾也是同样的道理,碰到意兴阑珊的时候,不想做就别去做,偶尔偷懒一下没达标也无所谓。以下为几个轻松能作到的日常自我照顾方法:

饮食疗法(少食疗法+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调整饮食顺序):

少食疗法又称「半日断食」,也就是一天只吃一、二餐的饮食模式。少食对身体最大的效益是抑制体内消化酵素消耗,增加代谢酵素的活性,使免疫力提升、细胞再生,而且还能促进排*,肠道菌群刚好也趁此机会调整。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尽量少吃米饭、面条、面包等碳水化合物、砂糖等糖类以及淀粉质高的根茎类蔬菜即可。

饮食顺序:用餐顺序改成先吃蔬菜、海藻类等富含纤维质的食物,再吃鱼类、肉类等蛋白质,最后才吃米饭、面包等碳水化合物。可防止饭后血糖急速上升。

洗鼻子和音节脸部操可以使鼻子顺畅。

远离电磁波的发生源。

良好通风带来室内好空气。

养成每天步行20~30分钟的习惯。

利用水瓶操消除肩膀酸痛。

利用头皮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藉由文字疗愈心灵(书香疗法)。

负面思考的惯性会让人病由心生,抛开它吧!

整体而言,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书,除了药物运作机制的知识与可能导致的副作用外,还有许多不同替代疗法与有益生活方式的详细介绍,是一本满值得买回家随时翻阅的书。

图片:网络(侵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书九成的药不用吃药物副作用更是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