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谈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在前面的文章中,我聊到了,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从西医的角度看,其根本的病机是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降低,而LES压力的降低,又与胃轻瘫,LES松弛等等相关。而所谓的胃轻瘫则是指,胃排空延迟,并且胃部及远端肠段未探及梗阻,属于胃小肠动力紊乱疾病中的一种。
胃轻瘫会导致餐后恶心,呕吐,呃逆,早饱,胃部不适合疼痛,也会导致胃酸反流和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降低,所以改善胃的动力和用“制酸”法一样是治疗食管反流性胃炎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的部分专家认为这个病的中医命名应该是“食管瘅”,他们通过了一个专家共识意见,将“食管瘅”分为五个证型,分别是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
具体辩证方法和治疗方法如下:
1、肝胃郁热
主症:烧心,反酸。
次症:胸骨后,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流;心烦易怒,嘈杂易饥。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再加上旋覆花,代赭石之类降气,化痰,重镇降逆的药物。
旋覆花
2、胆热犯胃
主症:口苦咽干,烧心。
次症:胃脘,胁肋胀痛;胸骨背痛;嗳气反流;心烦失眠;嘈杂易饥。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化胆热,降气和胃
方药:龙胆泻肝汤,再加上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的半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竹茹,化痰散痞的枳壳,理气健脾的陈皮。
代赭石
3、中虚气逆
主症:反酸,泛吐清水,嗳气反流。
次症:胃脘隐痛,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大便稀溏。
舌脉: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四逆散合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中的人参
4、气郁痰阻
主症:咽喉不爽如有痰梗,胸膺不适。
次症:嗳气反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半夜呛咳。
舌脉: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开郁化痰,降气和胃。
方药:旋覆代赭汤合半夏泻心汤。
5、瘀血阻络证
主症:胸骨后灼痛或刺痛。
次症:后背痛,呕血,黑便,烧心反酸,嗳气反流,胃脘隐痛。
舌脉: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我们必须得承认,在临床实际上,患者生病并不一定是按照这五种证型来生病的,例如,我就见过非常多的,舌红少苔的胃食管反流性病患者。而且很多患者的症状是非常复杂的,例如“咽喉不爽如有痰梗”与“胃脘胀满”,“倦怠乏力”并见等等。
所以我们临床上一方面需抓主症,就是抓住患者最痛苦、最紧迫的症状——当然,上述五种证型的分类和治法也的确能让我们在抓住主症后,对主症和兼症有一个基础的治疗框架——另一方面,则要治本。
所谓治本就是抓住“食管瘅”患者最根本的病因,在临床上不被让人眼花缭乱的症状牵着鼻子走,这也是《伤寒杂病论》给我们揭示的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中,对方证的描述是惜字如金的。仲景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来描述方与证的对应。
例如胃上脘痞满不适,医师摸起来有柔软,但患者自觉有充塞感,《伤寒杂病论》是这样描述的: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处便没有涉及到舌象和脉象。事实上对于其他几大泻心汤,无论生姜泻心汤还是甘草泻心汤,《伤寒杂病论》都鲜有对舌脉的描述,它描述的是能提示一个疾病本质的症候群。
回到“食管瘅”,它的疾病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胃气虚和脾阳虚,无论肝胃郁热,还是胆热犯胃,抑或气郁痰阻,瘀血阻络证其实都由此而生。这些证型其实仅是旁枝末节,只有胃气恢复了,下食管括约肌恢复了其应有的功能,患者的这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症状,才会消失。所以无论我们怎么辨证论治,都必须以补胃气和补脾阳为根本。而鼓舞胃气,温脾阳,我们又离不开两味药,干姜和生姜。
生姜
这儿就有了一个矛盾的地方,姜可以鼓舞胃气,恢复胃气,但“食管瘅”本身就以“强烈的灼烧感”为主要表现,如果重用干姜,生姜,时间一长,患者就很可能受不了姜带来的温热感。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来代替姜呢?这将是我下一篇文章探讨的问题。
医师黄继斌转发是最美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