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回肠炎在肥育猪的临床诊断和控制
TUhjnbcbe - 2021/3/25 8:20:00

由胞内劳森氏菌感染引起的猪回肠炎也叫猪增生性肠炎,以回肠、盲肠、结肠黏膜呈腺瘤样增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肠道疾病。是一种感染率高且易传播的肠道疾病,低剂量胞内劳森氏菌的感染都会影响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等生产指标。严重时会引起生长育肥猪腹泻、出血性下痢甚至猝死,严重影响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给猪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流行病学

胞内劳森氏菌在-15℃~15℃的条件下,可以在粪便中存活2周,并且感染胞内劳森氏菌的猪群排泄物中含菌量很高,而感染剂量很低。环境中的胞内劳森氏菌会附着在残留的粪便、靴子、昆虫等媒介上,导致环境中持续存在胞内劳森氏菌,通过口-粪途径感染猪,所以在猪群中,回肠炎可以快速传播,并且难以净化。

根据不同的生产模式和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胞内劳森氏菌的血清阳转模型不同。单点式猪场,胞内劳森氏菌的感染发生在断奶后数周,因为此时母源抗体逐渐消失,并通过口-粪传播途径在保育猪、育肥猪群和后备猪群中扩大感染,这是经典的感染模式。如果猪群在不同阶段使用了抗生素,会出现保育猪、育肥猪和成年猪的间歇性感染,这种是非典型的感染模式。对于可以做到分点饲养管理的猪场,把保育猪和育肥猪群分点饲养,这种模式很少感染种猪群。并且,肉猪的感染时间也推迟到12—20周龄。美国部分猪场断奶后使用抗生素,以保证不会发生早期感染。

胞内劳森氏菌对季铵盐类消*药敏感,对酚类和碘类消*液有一定的耐药性,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和严格的空栏消*程序可以降低猪回肠炎的发病率。(ZimmermanJJ,猪病学)

二、致病机理

对易感猪接种胞内劳森氏菌或含有细菌的病变粘膜可以复制出回肠炎。口服感染个胞内劳森氏菌,1-3周后达到感染高峰期,3周可以看到病灶。排*期约持续4周,有的可以持续到10周以上(ZimmermanJJ,猪病学)。谢丽华的攻*试验结果表明,攻*后5天可以在猪的粪便中检测到胞内劳森氏菌,并且,到了攻*后56天,仍然可以在肠粘膜上检测到胞内劳森氏菌,说明猪回肠炎排*快,排*期长(谢丽华,)。

在正常情况下,肠上皮细胞从肠道中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如体内蛋白和氨基酸。隐窝中的上皮细胞会不断分化成熟,并逐渐向绒毛的顶部迁移,替代老化的上皮细胞,进而维持肠道正常的吸收功能。当猪经口摄入胞内劳森氏菌后,细菌在消化道中向后迁移,最后定植在回肠。因为回肠中极低的氧气浓度恰好适合胞内劳森氏菌进行繁殖。当胞内劳森氏菌黏附到肠绒毛隐窝开口处的未成熟上皮细胞后,会诱导上皮细胞将其吞入到细胞质中。被胞内劳森氏菌感染的上皮细胞,仍保持正常的有丝分裂能力,但却不能成熟,也就没有了正常的吸收功能。当肠绒毛上老化的上皮细胞被这些感染细胞替代后,小肠绒毛就开始萎缩,最终消失,仅留下增生肥大的隐窝,并丧失了吸收营养的功能。这种增生肥大的隐窝与腺瘤相似,是回肠炎的特征性病理变化,而在眼观则表现为小肠肠壁增厚、皱褶增多(王怀山等,)。在多数情况下,胞内劳森氏菌并不入侵肠道上皮细胞以外的组织(如血液系统)。因为入侵肠上皮细胞一方面有利于胞内劳森氏菌子代通过上皮细胞的胞吐作用,直接进入到肠腔中进行二次感染或粪便排*;另一方面这种严格的肠道上皮细胞感染,使得胞内劳森氏菌更容易躲避机体免疫系统的监控和血液中抗生素的干扰(王怀山等,)。谢丽华的攻*试验表明,回肠炎主要感染小肠末端及回盲近端处的结肠和盲肠,心、肝、脾、肺、肾、淋巴结、扁桃体、十二指肠、空肠未分离到胞内劳森氏菌,说明胞内劳森氏菌在猪体内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回肠和回肠的下游肠道,内脏器官、淋巴结和扁桃体可能不是胞内劳森氏菌必须的入侵门户和感染部位(谢丽华,)。

当短时间内大量的胞内劳森氏菌感染无特异性抗体且未使用相应药物保健的易感猪群时,肠道上皮细胞会发生大面积的变性、脱落,血管的通透性也随之增加,导致肠腔出现大量出血性病灶(王怀山等,)。陈彤研究了猪回肠炎与粘膜免疫相关的细胞数量和消化酶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发生回肠炎的猪有消瘦、食欲不振、体重降低、饲料转化率下降的表现,感染组一方面表现为猪只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减少,导致小肠粘膜屏障保护功能下降,使得猪只易受胞内劳森氏菌的感染;另一方面,肠道消化酶活性降低,空肠、回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抑制小肠对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的消化,碱性磷酸酶活性的降低,抑制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陈彤,)。

三、流行情况

猪回肠炎在中国各个地区的猪场普遍存在,目前的调查主要集中于华东、华南和华中等区域,近几年东北和西南地区养猪规模也在扩大,而这些新兴养猪区域猪回肠炎流行情况暂未见报道。不同阶段回肠炎的感染率不同,不同地区感染高峰期有所差异普遍在保育转出前发病率和阳性率低,之后快速升高,育肥猪、后备猪和经产母猪阳性率高,猪场内部存在循环感染。

四、临床症状

依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将猪回肠炎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与亚临床型。急性型多发于新引进的后备母猪(4—12月龄)以及育肥后期猪(17周龄以上),尤其是经过长途运输或新引进的后备母猪常因应激而暴发,通常越健康的猪群,急性回肠炎的发生率越高。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贫血,体表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首次观察到的临床症状常常是排出黑色柏油状粪便,可能会逐渐变稀,然而有的动物没有出现粪便异常情况即发生死亡,仅仅表现为皮肤苍白,急性回肠炎的死亡率在6%左右,发病率在50%左右。怀孕母猪,可能在出现症状后一周内发生流产(王怀山等,)。

慢性回肠炎常发生于保育后期及生长育肥前期的猪只(6—20周龄),以生长缓慢、被毛粗乱、采食量下降、顽固性下痢,排出正常灰绿色的疏松稀薄直至水样粪便,猪群整体均匀度差为特征。剖检可见肠管黏膜肥厚如水管状结构,黏膜褶皱深,呈脑回状。慢性回肠炎死亡率较低(1—5%),且多与继发感染有关,临床症状出现后的4-10周开始恢复,和正常猪相比较,感染猪的平均日增重降低6-20%,所需饲料增加6-25%。

亚临床型回肠炎通常仅表现为猪只生长缓慢,均匀度较差。发生阶段与慢性型相似,在2~20周龄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

五、病理变化

PIA最常见的病变部位在小肠末端60㎝处以及临近结肠的上1/3处。肠壁增厚,肠管直径增加,仔细检查回肠末端的靠近回盲瓣10㎝区域,因为此部位是最可能的感染部位。

PHE中,感染猪的肠壁增厚,肿胀并有一定程度的浆膜水肿。回肠和结肠肠腔中常含有一个或多个血块,通常没有其他血或饲料内容物存在。在直肠中可能含有血液和消化产物混合而成的黑色柏油状粪便

六、防控

回肠炎在猪场无法清除,回肠炎的发生常与长途运输、饲养密度过大、极端温度变化(高温)等多种应激因素密切相关,主要是经粪-口传播,利用综合手段,包括改善管理、药物保健治疗等措施,减少该病的发生,降低猪场的损失良好的饲养环境和消*程序可以降低猪群感染回肠炎的机会,所以,首先在饲养管理上,要实行全进全出,批次管理,加强周围环境清洁与消*工作,转群后的空舍要进行彻底的清扫、消*与干燥。其次,给猪群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避免高温应激。在转移猪群过程中避免暴力驱赶,分群时保证合适的饲养密度。在生物安全方面加强猪场工作人员的管理,尽量减少不同部门的人员流动;另一方面定期进行灭鼠和灭蚊虫工作,降低人员、鼠类及蚊虫类传播疾病的机会。在引进后备猪只时,一定要做好猪群的隔离驯化工作,在确保没有回肠炎感染或已经完成相应的药物保健后才能转入本场猪群。

回肠炎疫苗有口服和注射等不同形式,但美国的使用结果证明,回肠炎疫苗的效果一般,接种疫苗只能控制70%~80%的临床型回肠炎,不能控制亚临床型回肠炎。控制回肠炎,抗生素的效果好于接种疫苗。饲料中添加重金属(锌、铜),益生菌,有机酸或酶对增生性肠炎未见任何可靠作用。对比猪场常用抗生素对胞内劳森氏菌的敏感性,结果发现,大环内酯类和泰妙菌素最为敏感,四环素类次之,氯霉素类、青霉素类等不敏感。

总结:大环内酯类和截短侧耳类是最为有效的抗生素,用这些药物进行治疗失败的病例主要发生于发生回肠炎的猪群,这是由于给药量不足。许多单点猪场通常是在大约8-11周龄时用神牛阿奇泰乐仙1kg+多奕得g拌料一吨进行药物预防。早期治疗剂量加倍,通过临床多个病例反馈,此方案效果非常理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肠炎在肥育猪的临床诊断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