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常见于西医消化道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病。
颜正华教授认为,胃痛的基本病机乃脾胃升降失常,气血瘀滞不行,即“不通则痛”。
辨证要点
辨证时关键须把握气、血、寒、热、虚、实六点,并结合患者发病之缓急,全面、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与特征。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辨气血:根据胃痛的性质,辨别病位在气分还是在血分。一般来讲,初病在气,久病入血;病在气分以胀痛、窜痛、时作时止、情绪变化影响明显为特点;病在血分多为持续性刺痛,痛处固定,夜间为甚,纳后加重,舌质紫暗。
辨虚实:新病者多体实,症见疼痛拒按,食后痛甚,腹胀便秘,属邪实正不虚;久病者,痛喜温喜按,饥饿时痛甚,多为正气已伤的虚证。
辨寒热:如满痛拒按、纳呆、喜温暖为寒客胃府;若疼痛喜温喜按,遇冷加剧为虚寒;若伴烦渴,喜冷恶热,小便赤黄,大便秘结,苔黄少津,脉弦数,多为胃中实火,或郁火犯胃的热证。
颜正华教授同时认为,胃痛之虚实、寒热、缓急,虽变化多端,却总以虚实为纲,治疗不外补泻两途;补泻之中兼参寒热缓急。寒者散寒,停食者消食,气滞者理气,热郁者泄热,血瘀者化瘀,阴虚者益胃养阴,阳弱者温运脾阳。
论治要点
具体辨证论治常从肝气犯胃、胃络瘀阻、寒邪伤胃、饮食失节、湿热阻胃、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方面着手。
肝气犯胃:肝气犯胃以窜痛、嗳气、苔白、脉弦为主症,易受情绪变化的影响;治以疏肝理气。颜正华教授喜用香苏饮、柴胡疏肝散加减。气郁化热者加金铃子散;反酸烧心者加左金丸;便秘者酌用当归、郁李仁、火麻仁、全瓜蒌、决明子;嗳气重者酌选代赭石、旋覆花、沉香、乌药、苏梗;纳呆者,酌加麦芽、谷芽、神曲、山楂;窜痛胀闷甚者选用佛手、绿萼梅等;肝郁化火者,酌加化肝煎、加味逍遥合左金丸、金铃子散;热伤胃阴者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或以滋水清肝饮化裁。
胃络瘀阻:症见痛有定处,日久、食后加重,夜甚,舌质暗,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治以活血通络,化瘀行气。颜正华教授喜用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痛甚者加乌药、香附、延胡索;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大便色黑,用大黄粉或三七粉冲服;呕血者加白及、蒲黄炭。
寒邪伤胃:症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颜正华教授喜用良附丸加减,重用高良姜,或加干姜、吴茱萸暖胃散寒;夹食积者加神曲、鸡内金;寒邪日久化热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夹气滞者选用青陈皮、枳壳。
饮食失节:症见嗳腐,呕吐,纳呆,打呃,大便不畅,口中黏腻,苔厚垢,脉滑。治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颜正华教授喜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胀甚者加大腹皮、厚朴等;积而化热者加黄连、连翘;兼运化失职者加白术、茯苓;便秘者加大黄、槟榔等。
湿热阻胃:症见胃脘痞满,口中黏腻,苔黄厚腻,大便溏或秘结,肛门灼热,脉弦滑。治以化湿清热和胃。颜正华教授喜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湿重者加半夏、干姜;热甚者重用黄芩、黄连;痞满甚者加厚朴、大腹皮、泽泻。
脾胃虚寒:症见胃痛日久,以隐痛为主,喜暖喜按,口泛清水,纳差,疲乏,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治以温阳益气健中。颜正华教授喜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寒甚者加良附丸;吞酸者去饴糖,加黄连、吴茱萸;平时调理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胃阴亏虚:症见胃痛隐隐,口燥(渴)咽干,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津少,呃逆,纳后不适感加重,脉细数。治以养阴和胃。颜正华教授喜用益胃汤、一贯煎加减。津伤重者加芦根、石斛;泛酸者加煅瓦楞子;痛甚者加芍药甘草汤;纳差甚者加陈皮、谷芽、麦芽等。
医案举隅
张某,女,42岁。初诊:年5月20日。
主诉:胃胀痛3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突发胃痛,以胀痛感为显,遇劳累或紧张时痛感加剧,兼见烧心感、嗳气、纳差,胃脘部喜温喜按,并伴疲劳、多梦易醒等症,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滑。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既往有咽炎病史,现正值月经期。
辨证:肝胃不和,气机郁滞。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先煎)30g,丹参20g,当归6g,砂仁(后下)5g,生龙牡(先煎)各30g,炒枣仁20g,木蝴蝶5g,绿萼梅6g,佛手6g,益母草15g,茺蔚子12g。7剂,水煎服,日1剂。
年5月27日二诊:药后胃痛、烧心感明显减轻,胃胀、嗳气、疲劳感亦好转,但出现咽干、胸闷、心慌、气短等症。在原方疏肝、理气、和胃的基础上增用*参、白芍补气养血,加玄参清热凉血利咽。
处方:*参12g,玄参12g,白芍15g,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先煎)30g,丹参20g,当归6g,砂仁(后下)5g,生龙牡(先煎)各30g,炒枣仁20g,木蝴蝶5g,绿萼梅6g,佛手6g。14剂,水煎服,日1剂。
年6月10日三诊:服上药后,胸闷、心慌、气短明显好转。然近1周来进食冷饮,食后胃痛复作,隐隐作痛,按之亦痛,饭后痛甚,嗳气,有轻微烧心感,纳多则胸脘不适,仍觉咽干、咽痒,舌红少苔,脉弦细滑。颜正华教授仍效初诊处方遣药,并加神曲以消食强健脾胃。
处方: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先煎)30g,白芍15g,生龙牡(先煎)各30g,炒枣仁20g,当归6g,丹参20g,绿萼梅6g,木蝴蝶5g,神曲12g,佛手6g,7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诸症显著缓解。随访3个月,胃痛未再复发。
按:本案证属肝郁不舒,胃失和降。治以疏肝和胃。颜正华教授临证多用香苏饮加减,药由苏梗、香附、陈皮、白芍等组成。伴呃逆、嗳气者加旋覆花;兼郁热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脾虚者加*参、黄芪、白术、茯苓、薏苡仁;兼吞酸者加煅瓦楞子;病久有瘀者加丹参;纳呆者加焦三仙、谷芽,并善用绿萼梅、佛手为佐药,以增强疏肝、理气、止痛之力。
本案中,颜正华教授三诊均用香苏饮加味。并灵活加减变化。针对眠差加生龙牡、炒枣仁安神;针对舌苔黄腻、纳差,有湿阻中焦之嫌,加砂仁化湿行气;针对舌质暗且在经期,加丹参、当归活血养血调经。再者,凡女性患者带经期,颜正华教授每在方中加用益母草和茺蔚子或单用益母草调经。如方中活血药较多则每嘱患者经期停药,待经期过后再服药。从中可见颜正华教授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精深严谨的用药思想。
名医简介:
颜正华,
男,汉族,年2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附:)胡希恕经方治疗胃痛
西医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因有X线、内窥镜等检查确诊,易形成统一认识,但中医辨证治疗,因临床经验不同、学术观点不同等原因,往往出现分歧。
例如六十年代曾有一位老中医在杂志发表论文,说什么溃疡病多数是虚寒,治疗应用黄芪建中汤,论文一出即受到众人质疑。说明多数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并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从杂志、书籍看,不少人往往忽略外邪与溃疡病的关系。
胡老在临床研究中注意到这一问题。
例1
王某,男,46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11月30日:
10年多来胃脘痛疼,近来加重,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中药多是温中理气、活血祛瘀之品。西药治疗无效,动员其做手术,因惧怕拒绝手术而来京治疗。
近症:胃脘刺痛,饥饿时明显,背脊发热,午后手心发热,有时烧心,心悸,头晕,身冷畏寒,汗出恶风,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苔白舌尖红,脉细弦。X线钡剂造影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面积0.4×0.4cm2。
胡老与小建中汤,处方:
桂枝三钱,白芍六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饴糖一两半(分冲)。
二诊年12月3日:
疼减,手心发热亦减,但仍胃脘刺痛,背脊发热,大便日行一次。上方加炒五灵脂二钱,元胡粉五分(分冲)。
三诊年12月9日:
胃脘痛已不明显,唯食后心下痞,四肢发凉,夜寐不安。将返东北原籍,改方茯苓饮(茯苓五钱,*参三钱,枳壳三钱,苍术三钱,生姜三钱,陈皮一两,半夏四钱),带方回家调理。
按
胡老在患者走后讲道:当表邪存在时,治疗不解表,专温补或理气血,造成外邪久不去,且引邪入内,故胃脘痛长期不愈。当治以温中同时解表,则胃脘痛很快缓解。本患者因有汗出恶风、头晕心悸等症,即有邪在表,并现表虚证,因为小建中汤的适应证,故服药三剂即效,服九剂症状基本消除。
小建中汤乃是桂枝加芍药再加饴糖而成,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胃腹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饴糖,虽仍治胃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一些人囿于溃疡病多是虚寒的认识,因此临床往往不仔细辨证,动辄就与温中补气之药,不见疗效则加大药量,患者难以忍受,不得不换他医诊治,胡老的医案中就有不少这样的病例。
例2
张某,男,40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10月28日:
年即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去年又查出有慢性肝炎,经常疲乏无力,纳差,右胁痛,胃脘痛,时有头晕、吐酸烧心,怕冷,前医辨证为脾胃虚寒,投与黄芪建中汤加味,服六剂,头晕加重,每早起右胁痛,胃脘痛更明显,咽干思饮,大便干,苔白腻浮黄,舌尖有瘀点,脉沉细。
胡老认为是瘀血胃脘及胁痛,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用药:
柴胡四钱,枳实三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赤芍三钱,桂枝三钱,桃仁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大黄二钱。
结果:上药隔日一剂,服第二剂后胃脘痛已,服九剂后胁痛已,纳增,大便如常。
按
本例因有乏力、怕冷、纳差等,很易看作虚寒,但如能仔细辨证,则不难发现,患者有头晕、胁痛、咽干思饮等,其证当属:少阳阳明合病。
又有头晕、吐酸、烧心、大便干等,为气上逆,胃气不降。此时应以降为法,用黄芪升提中气,必然加重气逆,因此出现头晕、胁痛、胃脘痛更重。
本例还有两个特点,即一是右胁痛,一是舌尖有瘀点,为有瘀血的特征。因此,本例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并挟瘀血,故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阳明,并以桂枝茯苓丸祛除瘀血。其中有半夏、生姜、桂枝、大黄降逆和胃,全方标本兼顾,故见效迅速。回过头来再分析患者的乏力、怕冷、纳差等,可知并非因虚寒,而是瘀血,气滞不疏所致,辨证时当有所借鉴。
以上所述皆提到误用温补,是在强调注意解表(例1)和祛瘀逐实(例2),不是说溃疡病不用温补,相反因溃疡病虚寒证确实多见,用温补的方法也就很多。但胡老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的不同,辨出不同的方证,而用不同的方药。
常用的方证有:大建中汤、旋覆代赭汤、黄土汤、吴茱萸汤等。今择其治验病例列述于下:
例3
甄某,男,45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12月9日:
年曾患胃脘痛,经X线钡剂检查确诊为胃溃疡,经治疗一度缓解,近一月来又常胃脘痛,饭前明显,口干不思饮,时感头晕、乏力,大便溏黑,潜血强阳性,苔白,脉沉弦细。
与黄土汤:
伏龙肝三两,炮姜三钱,川附子三钱,*参三钱,炒白术三钱,生地炭八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白芍四钱,艾叶三钱,生阿胶三钱,炙甘草二钱,黄芩三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胃脘痛已,六剂潜血转阴性。
例4
白某,男,32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12月21日:
胃脘痛反复发作已一年,近一月来加重,食前食后皆痛,常噫气,呕吐,心下痞,烧心,时脘腹胀满,苔白,脉弦细。X线钡剂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与旋覆代赭汤合茯苓饮加乌贝散:
旋覆花三钱,*参三钱,生姜五钱,代赭石三钱,炙甘草二钱,半夏五钱,大枣四枚,茯苓四钱,白术三钱,陈皮三钱,枳壳三钱,鸟贼骨三钱,川贝二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胃脘痛减,噫气、呕吐减。服六剂胃脘痛已,他症已不明显。
例5
李某,男,33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3月16日:
于年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来常胃脘痛,饥饿时明显,泛酸,欲呕,吐白沫,时头痛,腹胀,苔白根腻,脉弦。与吴茱萸汤合半夏厚朴汤加陈皮:
吴茱萸二钱,*参三钱,生姜三钱,半夏四钱,厚朴三钱,茯苓四钱,苏子三钱,大枣四枚,陈皮四钱。
二诊3月25日:
上药四剂,胃脘痛、呕吐白沫、头痛皆已,泛酸减。唯胃脘尚胀。上方去苏子,加木香三钱、砂仁二钱,增吴茱萸为三钱
三诊4月1日:药后诸症均已。
按
以上是胡老常用的温中祛寒方药。除此之外,尚亦常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大建中汤等,这里不再一一例举。
胡老还常用一些单方、验方,如在缺医少药的农村用热豆油或花生油治疗溃疡病急性胃脘痛等,但非常强调辨证、辨方证。
同是温中祛寒,例3因有远血又有口干、头晕、乏力等寒热交错证,故用附子、白术、甘草温中祛寒,且用伏龙肝温中收敛止血,伍以生地炭、阿胶协力止血,佐以黄芩苦寒清上热。
例4则以中寒停饮、胃气上逆明显,故用旋覆代赭汤合茯苓饮,又因烧心明显,故加乌贝散。
而例5虽也是中寒停饮,但表现为饮邪上犯明显,且腹胀满明显,故用吴茱萸汤合半夏厚朴汤加陈皮。即温中祛寒治疗溃疡病、胃脘痛是治疗大法,在确定具体方药时,还要细辨具体方证。
···································································································
西医治疗:
胃病多从饮食入,西医认为胃是一个包裹性可流通(必须通畅)的器官,胃内分布一些盐酸又叫胃酸有促进消化的作用,酸具有腐蚀性。胃的内壁是粘膜和一些其他成分。
常见治疗胃肠的药物:
硫糖铝、胶体果胶铋(给胃铺上了一层粘膜屏障,防止胃伤害)
拉唑一类: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等这个治疗胃的机理在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认为胃内有一种病菌,幽门螺杆菌。这一类药就是针对的。治疗胃病多有止痛效果。
替丁类:西咪替丁雷尼替丁胃内具有酸到了一定程度腐蚀胃粘膜,抗酸作用
氢氧化铝:具有中和胃酸效果
左氧氟沙星头孢一类:认为胃内有细菌,抗菌效果
达喜(铝碳酸镁片):抗酸效果
元胡止痛片:中成药止痛
-2:西药止痛一般不用,诊断不清楚,提前止痛后容易掩盖病情。
消化类药物:多酶片胰酶片胃内一些液体含有胰液具有促进消化作用,胃内食物容易不消化,堵在那里形成疼痛
多潘立酮片莫沙必利片西沙必利片:促进胃的蠕动,让停留在那的食物蠕动起来,不具有消化作用,治疗胃胀呃逆效果好。
胃复安片:中枢性止吐药(诊断不清楚,能不用则不用)
、
··································································································································附:胃病中成药的一些总结
寒邪犯胃
这类患者多有受寒或过食生冷的病史,胃痛时喝点热饮则痛减,遇寒则疼痛加重。
中药:高良姜、附子、吴茱萸、干姜、胡椒。
中成药:良附丸、温胃舒胶囊、胃气痛片、参芪健胃颗粒等。
联合用药:
①良附丸+雷尼替丁+B族维生素复合片
②温胃舒胶囊+西米替丁+对症使用抗生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时)
饮食停滞
这类患者以嗳腐吞酸、脘腹胀痛,进食后加重,吐食或嗳气后痛减,舌苔厚腻为主要症状。
中药: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
中成药:保和丸、保济丸、枳实导滞丸、山楂丸等。
联合用药:
①保和丸+多潘立酮片+香砂养胃丸
②枳实导滞丸+健胃消食片+胃蛋白酶
③山楂丸+复方鸡内金片+维酶素
肝气犯胃
这类患者每因发怒而导致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腹痛连胁,常常不自觉地叹气。
中药:柴胡、郁金、佛手、川楝子、木香、香附、青皮。
中成药:柴胡疏肝散、舒肝健胃丸、金佛止痛丸、逍遥丸、木香顺气丸等。
联合用药:
①柴胡疏肝散+奥美拉唑+B族维生素复合片
②金佛止痛丸+多潘立酮片+螺旋藻片
肝胃郁热
这类患者以胃痛伴有灼热感(往往痛势急迫)、口干口苦、烦躁易怒等为主要症状。
中药:黄芩、黄连、栀子、公英、白芍。
中成药:龙胆泻肝颗粒、丹栀逍遥丸、左金丸、三九胃泰颗粒等。
联合用药:
①丹栀逍遥丸+奥美拉唑+黄连清胃丸
②三九胃泰颗粒+奥美拉唑+B族复合维生素
胃阴不足
这类患者以胃脘隐痛、口干咽干、饮水不解渴、容易饥饿、大便干结等为主要症状。
中药:沙参、麦冬、石斛、白芍。
中成药:生脉饮、参梅养胃颗粒、阴虚胃痛颗粒、养胃舒软胶囊等。
联合用药:
①参梅养胃颗粒+兰索拉唑+珍珠层粉
②养胃舒软胶囊+知柏地黄丸+氨基酸口服液
瘀血停滞
这类患者以胃痛拒按,痛有针刺感,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斑点等为主要症状。
中药:三七、三棱、莪术、五灵脂、延胡索、蒲黄。
中成药:金佛止痛丸、元胡止痛丸、胃乃安胶囊、复方田七胃痛胶囊等。
联合用药:
①元胡止痛丸+胶体果必胶胶囊+多潘立酮片
②复方田七胃痛胶囊+多潘立酮片+复合维生素B
脾胃气虚
这类患者一般病程较长,胃脘隐痛或空腹痛,餐后缓解,喜温喜按,胃口不好,看上去神疲乏力。
中药:黄芪、人参、*参、白术、甘草。
中成药:黄芪建中丸、补中益气丸、香砂六君丸、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
联合用药:
②芪建中丸+奥美拉唑+氨基酸口服液
②补中益气丸+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片+B族维生素复合片
?
西医
胃病是许多胃部疾病的统称,它们有相似的症状,如上腹胃脘部不适、疼痛、饭后饱胀、嗳气、返酸,甚至恶心、呕吐等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
联合方案举例:奥美拉唑胶囊+多潘立酮+香砂六君丸
联合理由:
奥美拉唑胶囊可抑制胃酸分泌,针对上腹痛,上腹灼热等症状(餐前服用)。
多潘立酮可促进胃动力,针对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餐前服用)。
香砂六君丸有益气健脾的功效。
胃炎
联合方案举例:奥美拉唑胶囊+克拉霉素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复方谷氨酰胺颗粒(针对(HP)感染)
联合理由:
奥美拉唑胶囊可抑制胃酸。
克拉霉素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可对抗幽门螺杆菌。
复方谷氨酰胺颗粒可隔离胃酸,修复消化道黏膜。
消化性溃疡
联合方案举例:克拉霉素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奥美拉唑胶囊+复方谷氨酰胺颗粒
联合理由:
克拉霉素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可杀灭幽门螺杆菌。
奥美拉唑胶囊可抑制胃酸分泌。
复方谷氨酰胺颗粒可隔离胃酸,修复消化道黏膜。
反流性食管炎
联合方案举例:奥美拉唑胶囊+多潘立酮+复方谷氨酰胺颗粒+对症中成药(如:肝胃郁热型用左金丸,肝胃不和型用舒肝和胃丸)
联合理由:
奥美拉唑胶囊抑制胃酸分泌
多潘立酮纠正胃动力方向
复方谷氨酰胺颗粒可隔离胃酸,修复消化道黏膜
胆汁反流性胃炎
联合方案举例:铝碳酸镁咀嚼片+多潘立酮+复方谷氨酰胺颗粒
联合理由:
铝碳酸镁咀嚼片可吸附消化液。
多潘立酮纠正胃动力方向。
复方谷氨酰胺颗粒隔离胃酸,修复消化道黏膜。
若有不理解或者更多用药咨询,请咨询医师;或者加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