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结合最新指南,看结直肠癌的筛查与监测。结直肠癌是美国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的第二大病因,年新增15万结直肠癌患者,5.3万相关死亡患者,其中,在50-75岁的患者中,有35%直到确诊时从未接受过任何相关筛查。针对该话题,本次美国消化疾病周(DDW)上进行了关于结直肠癌筛查与监测的专题报道。一、结直肠癌,什么时候开始筛查?什么时候停止?来自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OsephAnderson教授根据目前的指南对结直肠癌筛查的起止年龄进行了探讨,目前认为:筛查开始年龄:1.综合多版指南结论为45周岁;
2.仍待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指南的更新;
3.如有结直肠肿瘤的家族史应予以高度重视,适当提前筛查时间。
筛查截止年龄:应根据合并症、风险、症状、筛查史及个人意愿进行适当调整;而针对85岁之前已完善结直肠癌筛查的个体,则不建议常规筛查。二、害怕做肠镜?
结直肠癌筛查还有这些办法
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肿瘤中心的RachelB.Issaka教授介绍了目前常用的非侵入性结直肠癌筛查手段,主要包括:FOBT(FecalOccultBloodTest,粪便潜血试验)、FIT(FecalImmunochemicalTest,粪便免疫化学检测)、粪便DNA检测、胶囊内镜、CT结肠成像及血清Septin-9检测等。然而,在筛查结直肠癌方面,上述检测手段之间并未见明显优劣性。完整的非侵入性筛查模式应包括两步法,第一步是在完成以上非侵入性手段的基础上筛查出阳性结果的人群;第二步是对于非侵入性检测阳性的人群进行高质量的全结肠镜检查。FOBT是最早应用与临床的筛查试验,但是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一项持续30年的临床结果显示,每年检测FOBT可以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达32%,而隔年检测FOBT可以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达22%。FIT是最常用的无创筛查手段,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FOBT,其检测手段简单易行,可居家完成,因此具有较高的依从性。与结肠镜相比,FIT可见检测出79%的结直肠癌,而正常人中约94%均检测阴性。在6年的随访中发现,FIT筛查可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约62%。而粪便DNA检测、胶囊内镜、CT结肠成像及血清Septin-9检测则存在价格较高,操作复杂,可行性低等特点,难以在结直肠癌的筛查中广泛开展。关于究竟哪一种是目前最佳筛查方法,RachelB.Issaka教授指出要根据个体因素来实际考量,而不管对于任何一种方法良好的依从性是可以使患者获益的最关键因素。三、结直肠息肉切除后,多久复查一次?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SamirGupta教授随后解读了版USMulti-SocietyTaskforce发布的息肉切除术后结直肠癌监测指南。不同分型腺瘤的概念,具体如下:版指南重点更新:1.适当延长低风险腺瘤(1-2个腺瘤,直径<10mm)的肠镜监测间隔时间(7-10年);2.对于高风险腺瘤则密切监测与随访(每1-3年监测1次肠镜);高风险腺瘤一般是3年,腺瘤数量大于10个是一年。1.对于锯齿状息肉应高度重视(每3年至少监测1次肠镜)。进展为CRC风险:1.低风险腺瘤与正常肠镜下表现者无明显差异;
2.进展性腺瘤风险显著升高;
3.大锯齿状腺瘤风险显著升高,小锯齿状腺瘤风险不确定。
简化版筛查策略:本次DDW大会上各专家重点介绍了目前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策略的指南更新和相关经验,强调了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对诊治的重要性,在我国今后结直肠肿瘤的早期筛查和防控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专家简介杨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任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肿瘤学会食管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四川省消化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四川省消化内镜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大肠学组委员等多项学术任职。年毕业原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后留院至今。期间赴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访学一年。长期从事消化疾病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擅长解决疑难消化疾病。建立四川省最大的消化道早癌及食管支架等数据库。承担全球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科技项目、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项目等研究项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共发表SCI论文、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其中在内镜国际顶尖级杂志GIE、循证医学国际顶尖杂志Cochrane上发表文章。参与发明专利4项,参编论著7部。本文首发: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本文审核:杨锦林教授
本文作者:赵倩雯
责任编辑:Mary
版权申明本文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