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阻击肿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
TUhjnbcbe - 2023/5/20 10:46:00
我国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951583.html

王贵齐在甘肃高台县指导当地医生做早癌筛查、诊断与治疗

在中医院内镜科主任办公室见到王贵齐的时候,他与团队刚刚完成一台下咽癌手术,尚未来得及脱下身上手术服和手术帽,又坐在电脑前批阅文件。

他说话语速颇快,走路风风火火,一如他繁忙的工作节奏,“今天有六台手术,晚些还有一个会议”。

正值中午时分,在摆满医学文献资料的办公桌一角,静放着两瓶牛奶、一盒水果,这就是王贵齐的午餐。

“在主任繁忙的日程表中,好像就没有‘饭点儿’这个词,他把更多时间都给了患者。”内镜科医生窦利州说。

王贵齐身兼全国*协委员、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癌症早诊早治专家委员会(农村)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他每周一、周二出特需门诊,原本15个专家号最高纪录曾加到70个,“从早晨八点一直看到下午两点”。他是“国航终身白金卡”会员,经常出差,奔赴全国各地做培训、交流和讲座。

即便现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每天前来内镜科就诊的患者也有位左右,而在疫情前,这个数字接近3倍。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中国目前累计确诊8万余人。而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更甚,全国一年新发多万人,死亡万人。”王贵齐说,癌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带来巨大精神压力和沉重经济负担,“社会对恶性肿瘤的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强”。

自年加入中医院内镜科至今二十余载,他在对内镜技术“工匠”式的追求和创新中,造福了无数患者,并带领科室从小到大,再到行业领军者,在老一代专家奠定的坚实基础上,在他们这一代内镜人努力下,探索了一条中国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之路,目标是“降低癌症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助力‘健康中国’”。

究竟怎样对待癌症?这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医学课题,但有一点他非常坚定,“就像新冠肺炎一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现阶段最有效的出路”。

“让身处黑暗的患者看到生命阳光”

中医院内镜科手术室内,一台早期食管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随着黑色的内镜软管从患者口腔缓慢进入到食管腔,显示屏幕中渐渐呈现出一块圆形的红色病变,薄薄的如同纸张,紧紧地贴合在患者食管的后壁。

这就是早期食管癌的原貌。在对病灶特征进行仔细观察之后,王贵齐娴熟地操作内镜,先是用刀在病灶边缘外约0.5cm处进行电凝标记,接着在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约0.5cm处进行多点黏膜下注射,直至病灶均匀隆起成一个圆润的“小山丘”,再用一次性黏膜切开刀沿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一点点切开黏膜,精准地对病变黏膜下层进行完整剥离,最后用电凝为创面止血。

半个小时左右的手术如行云流水一般顺利完成。这半个小时对于患者来说,则意味着一次重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内镜下将病变黏膜从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的微创技术。20世纪90年代末,由日本首创并应用于临床,是一种治疗消化道早癌的革命性手术。

“ESD主要目的是对早期消化道肿瘤进行治疗,具有一次性完整切除一定面积表浅病变的优点,但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王贵齐说,像这种早期食管癌的手术,无异于“刀尖在纸片上起舞”。

他为术中最先切开的窗口,也是决定整台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取了一个颇具希望的名字——“上帝之窗”。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会让身处黑暗的患者们看到生命的阳光。”王贵齐说。

中医院内镜科的患者们绝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王贵齐感受到,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提高,不同于过去一经发现往往就是癌症晚期患者,在日常健康筛查或体检中,发现早期癌变的患者越来越多。

如今,每年大约有6万名肿瘤患者在全国各个医疗机构做过不同程度的诊断治疗后,因“疑难杂症”来到这里寻求进一步治疗。

王贵齐告诉记者,内镜科主要是为这些患者进行消化道、呼吸道,鼻咽喉系统的内镜诊断和分期工作,“包括早期诊断治疗、晚期舒缓医疗,同时为内科外科的临床工作提供精准信息,打下良好基础”。

而内镜,则被称为“医生的眼和手的延伸”。最初,它只是一项检查诊断工具,一旦发现早期癌症,患者往往需要“开膛破肚”,进行大手术。“得益于这些年来‘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包括早癌在内的很多病变都已能通过内镜进行微创治疗。

内镜从自然孔道里进入,几乎没有伤口,术后两三天即可出院,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更重要是获得了和传统外科手术一样的远期生存!

在王贵齐看来,内镜科早癌手术难度最大的,要数下咽癌。在接受采访前两周,王贵齐与团队曾做过一个下咽癌手术。

那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女性,下咽后壁早癌到食管,大概有6-7公分长,涉及的器官、系统较多,手术难度很大。“成功的关键是找到‘上帝之窗’,由低位向高位逐渐剥离。”内镜手术一般一个小时左右可以完成,而这台手术用了三个小时。“目前这位患者已出院,术后恢复各项指标都很好。”

早期癌症患者,术后五年的存活率高达90%以上。

“在过去,像这种患者的手术,会‘大刀阔斧’直接将器官切掉,虽然能一定时间延续患者生命,但是不能保证患者生活质量。”

王贵齐曾在多个场合不止一次表示:“我们致力于早癌工作的目标,不满足于让患者术后多延续三年、五年的生命,而是希望患者能够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幸福度过一生。”

王贵齐在安徽安庆市做癌症早诊早治中国行的公益活动

从外科医生转向早癌防治

成为一名“内镜人”之前,王贵齐是外科医生。走上医学道路,对于他来说,颇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

王贵齐是黑龙江人,出生于军人家庭。“家里没人从医,考大学时,也没什么特别远大的志向,就这么‘误打误撞’考上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就读临床医学专业。”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医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能力。大学期间,畅游于医学的浩瀚海洋,王贵齐不断汲取知识、拓宽视野、锻炼技术,为之后的临床工作打下扎实基础。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来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三院(医院)肿瘤外科工作。

身披“白衣战袍”,手持手术刀,王贵齐自此与癌症病魔短兵相接,走上“没有硝烟的战场”。

如果说涉足医学领域是偶然,那么工作过程中,王贵齐已对这个“悬壶济世”的神圣职业深深热爱。他积极进取,干劲十足,在担任住院医生期间,“几乎两年没回过家”,记不清写了多少病例,协助老师做了多少台手术,业务能力取得飞速进步。

最初,他“总想做手术,为患者切除病灶,缓解痛苦,特别有成就感”。但渐渐地,这种成就感中夹杂了更多的失落与无奈。

在王贵齐记忆中,当时肿瘤外科绝大部分患者发现癌症时已经是晚期,即便再成功的手术,对患者而言,无非是延长短期的生命,大多数患者家庭基本上最后都“人财两空”。

“当时觉得做肿瘤外科医生很难交到朋友。”王贵齐感慨。虽然在工作过程中,他与很多患者及家属都相处融洽,但随着患者出院,也就断了联系。一年后在大街上再次遇到患者家属时,他突然发现自己“不敢过去打招呼”,他担心患者“已经不在了”。

那是一个十八岁的男孩,因家族遗传因素,不幸罹患结肠癌。见到他的时候,男孩身材瘦削,肚子却胀得很大,经过检查,确诊已是结肠癌晚期,肿瘤布满肠道,造成肠梗阻。

“结肠癌遗传性很高,由于患者及家属防癌意识不足,没有及早检查,所以确诊的时候已经是晚期,必须做全结肠切除术。”不幸的是,术后两三个月,癌细胞再次转移到肝脏,不久,这个年轻的生命离开人世。

男孩是家中独子,父母为了给孩子治疗,辗转不同的城市,倾尽所有,还是没能将唯一的孩子挽留下来,他们撕心裂肺,悲痛至极。

看到这一幕,王贵齐无比心痛。作为医者,他感受到了一次次竭尽全力之后,仍然未能挽救生命的无力,也目睹了一个个原本幸福的家庭,经历与癌症各种抗争之后,支离破散的样子。

“特别喜欢医生这个职业,很愿意为之全力以赴,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但最遗憾的是,失去的也很多。”

他开始反思:“为什么大家谈‘癌’色变?为什么恶性肿瘤治疗效果这么差?怎样才可以有效降低癌症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带着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问题,王贵齐决定进一步学习深造。工作七年之后的他再次奔赴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又赴医院攻读肿瘤生物学博士后,师从中医院院长董志伟教授和时任内镜科主任王国清教授,并于年毕业后留院在内镜科工作。正是在这里,王贵齐踏上内镜与早癌防治之路,并最终在这条道路上找到他想要的答案。

上消化道癌早诊取得重大突破

年,对于王贵齐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中医院内镜科招聘早癌工作带头人,王贵齐受聘为科室负责人,完成从医生涯中一次重大转型。

对于这次转型,王贵齐曾用文字如此记录:

“作为一名已经从事十余年临床工作的外科医生来说,放下手中这把手术刀有万般的不舍,对于手中新拿起的这把只有几毫米的小刀充满了未知,对于前途与未来更是充满了忐忑。”

二十年前的内镜科,在国内几乎是空白。“聘任学科带头人的时候,没人肯来,这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看不到前景。”

虽然前路漫漫,但王贵齐内心非常坚定。“国内有那么多优秀的肿瘤外科医生,不少我一个手术匠。探索内镜这个能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未知领域,有可能最大程度为癌症患者的生命护航,践行自己作为一名医者的初心。”

然而,新兴学科的起步也面临着种种困难。由于当时社会普遍缺乏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的观念,导致“*府不重视、同行不信任、老百姓不配合”。

最初只有十几平米的内镜科室,中间用铝合金隔断,里边是操作间,外边是诊室。医生加护士总共4个人,“每天病人比医生还少”。

为了学习内镜知识,王贵齐与团队参与了一项国际肿瘤合作科研项目,踏上了食道癌高发地——河南省林县。

年11月,时任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在全国山区生产座谈会上汇报林县“三不通”——“水不通、路不通、食管不通”。杨贵的发言以会议简报形式收录,引起周恩来总理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阻击肿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