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辛味药与甘味药合用能够产生阳气,起到发散风寒的作用。仲景在《伤寒论》第条中所示治疗少阴咽中痛的方剂为“半夏散及汤”,该方共三味药,其中半夏、桂枝为辛温药,甘草为甘平药,辛甘化阳可发散风寒,以方测证,可知本条之咽中痛证当属少阴经脉感寒客居所致。
请看《伤寒论》第条,原文如下:
(原文)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译文)少阴病感受寒邪,而致咽喉疼痛的,可用半夏散或者半夏汤主治。
(提要)本条论述少阴病客寒咽痛的证治。
试分析如下:
本条症候简略,症状表现单一,历代注家均以方测证来理解和注释。
风寒邪气客于少阴经脉所致咽中痛,为什要用半夏呢?这是因为风寒邪气凝聚咽中之津液为痰涎之故,因半夏有袪痰作用。而刘渡舟老师则认为痰涎是由风寒邪气引动而发,引动而发指宿有之痰涎。
风寒痰涎客阻咽中之疼痛,寒性凝滞收引,不痛则痛,故这种咽中疼痛,痛得比较严重,同时因为有痰涎作害,当见痰涎缠喉,咳吐不利。因半夏不止有祛痰之效,还有止呕之功。
以方测证是根据所组成方剂之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来推测其所主病证的病因病机或症状表现的一种方法。我们刚才谈了“半夏散及汤”中的半夏,下面再谈谈该方中剩余的其它两味药物桂枝和甘草。
桂技性味辛温、甘草性味甘平,辛甘化阳,能够发挥阳的作用以驱散风寒。桂枝配伍甘草,其实也就是“桂枝甘草汤”,该汤出现在《伤寒论》原文64条,具有温补心阳的作用,用于治疗汗出过多,心阳暴虚心中悸动不安的病证。可以说桂枝合甘草既可补阳也可散寒,更确切一点说是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在这里加以半夏以治少阴客寒咽痛引动痰涎,况且古人有无寒不得用桂枝,无痰不得用半夏之说。因此,综观全方所用药物,通过以方测证,可以证明本条也就是条是仲景论述少阴心肾阳虚客寒咽痛引动痰涏的病证无疑。
半夏散及汤具有散寒通咽,涤痰开结止痛的功效,下面请看仲景原方及用法用量。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三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不当散服。
用法“白饮和”即用白米汤调和服用,白饮和服既有利于药散吞服,又有健脾胃保津液的作用,还可制半夏、桂枝之辛燥伤阴。
仲景所言半夏散及汤,就是说本方既可作为散剂服用,也可作为汤剂服用,作为汤剂时即为半夏汤。
本方用法末尾“半夏有*,不当散服”二句疑为后人所加,不过半夏确实对口腔咽喉黏膜有刺激作用,所以后人不当散服是有依据的,现在临床已不再用作散剂。
有见报道以本方加减化裁治疗慢性咽炎、声带水肿、扁桃体炎、食道炎、食道癌初期等。
网络搜索